当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教育>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什么意思?

教育 阅读(2.37W)

意思是: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发音: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成语解释: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上》:“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斩木揭竿  斩竿揭木 查看更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近义词>>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什么意思?

(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后简化成了“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意思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解释

1、【解释】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集合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紧紧跟着。

2、【出处】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为: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如影随形地跟着。

出处:汉·贾谊 《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白话释义: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文章赏析:

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

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仍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

《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

但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斩木为兵的意思

斩木为兵的意思是: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

斩读音:zhǎn。作【动词】时,本义:杀;砍:~首|~草除根。

木读音:mù。作【名词】时,树木:伐~|果~;(木头)木材和木料的总称:枣~|榆~|檀香~;棺材:棺~|行将就~;也可作姓。作【形容词】时,用木材制成的:~器|~犁|~板;质朴:~讷;麻木:脚~了。

为读音:wéi,wèi。做、行、做事: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当做、认做:以为、认为、习以为常;变成:成为;是:十两为一斤;治理,处理:为政;被:为天下笑;表示强调:大为恼火;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为?也可作姓。

兵读音:bīng。

作【名词】时,兵器:短~相接|秣马厉~;军人;军队:工农~|~种|骑~;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关于军事或战争:~法|纸上谈~。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了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运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楚汉战争6:抗秦战争(陈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难怪孟姜女要对着长城痛哭了,秦帝国过度征调人力和赋税,幅度达到前朝的20倍。绝大多数的青壮年男士被拉夫离开田地了,某些人戍守边境、屯垦,某些人扮演“大型工程狂魔”。华北变成一个大工地,有基建和国防工程(道路、长城),有面子工程(阿房宫、骊山陵墓...)。

嬴政在公元前209年去世,但恶梦并没有结束;赵高辅佐二世皇帝,维持一贯的风格(剥削)。二世登基那年夏天,河北渔阳边境亮红灯,地方政府执行中央的通知,光是河南阳城一个县份,就紧急征召了两大队(九百多位)壮丁,指派陈胜和吴广担任队长,率领队员全速前进。

斩木为兵,揭竿起义(前209年)

途中经过安徽大泽乡,这地名引起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豪暴雨连续倾注几天,黄土路变成沼泽,让通行成为不可能,阳城大队注定要落后时限了。根据秦朝的法令,时限(deadline)名符其实,是个要命的界限,误期一概交付军法处置。

迟到和反抗都会丧命,既然非死不可,不如选择一种有意义的作法!陈胜和吴广被逼到墙角,决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用 张楚 (扩充楚国)当国号,喊出“ 伐无道,诛暴秦 ”的口号,举起抗秦的旗帜。

在古代,连农民团体都能想出一个有程度、有号召力的口号。劳苦大众为生存挣扎,不可能去私塾,但少数人会从不充裕的睡眠里挤出一些时间,在半夜自学。

头一步,就地占领大泽乡,接着又往前攻陷几个县城。张楚部队所到之处,不需要拟定战策战略或心战喊话,农民群众拿起简陋的武器,主动来响应。进展势如破竹,跨进河南陈县时,阵容扩充到 战车 六百辆、 步兵 几万人、 骑兵 一千多人。

开辟几条战线(前209年)

形势已经成熟了,陈胜在陈县设置首都,整合各路武装力量,开辟几条战线:

﹡ 主力(西征)部队 分成三路,战略目标是进入函谷关,夺取 关中 (首都地带)。

﹡两路支线部队,分头 北伐 (山西、河北、河南、山东)、 南征 (安徽)。

起义部队沿路得到支持,“望屋而食(又叫随处而食;行军不携带粮草,沿路遇到住户区,就会受到招待),横行天下(纵横在各地)。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秦朝险阻地点没办法防守,关卡桥梁没办法封锁,长戟强弩没办法发挥。”(贾谊《过秦论》)

“攻城略地,莫不降下(想攻击哪座城池、夺取哪片土地,只会成功不会失败)。天下为之糜沸嵦(读“凯”)动(整个世界变成一锅热粥,进入沸腾状态),云彻席卷(风吹残云,把天下像席子那样卷起来),方数千里(震撼几千里)。”(刘安《淮南子》)

周文率领一支西征部队,顺利地穿过河南南部,突破“洛阳、新安和渑池”防御阵线,攻陷了不能撼动的函谷关。这时,周文部队已经发展成浩浩荡荡的大军,拥有 战车 千乘、 步骑战士 十几万,到达骊山脚下的皇陵,距离首都咸阳只有几十公里。

业余指挥官(起义部队的弱点)

起义势力有一些先天性的弱点:

﹡秦帝国才14岁,抗暴心理正在酝酿当中,虽然在华北一地被突发状况引爆了,并且延烧到部分华中地区,但还没有普及到全国各角落。

﹡西征部队的成员来自专业农夫,固然年年服役,得到基本的作战训练,不过大部分服役时间跟作战无关。

张楚部队的指挥官绝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实地作战经验薄弱。他们沿路并不需要跟敌军攻防,主要的任务是一站站接纳农民群众,消灭地方领导人,收编部队和辎重。

面对秦朝的正规部队,起义势力进入瓶颈,缺点开始曝光了。首先,他们没有建立统一调配中心,不懂得什么叫“支持系统”,竟然规划出三条孤立的前进动线。孤军深入敌境,背后没有支持,这叫飞蛾扑火,是战场上的大忌。

进入瓶颈,在戏水被阻挡(前209年)

周文部队往首都咸阳前进,在骊山被戏水(河流)阻挡,因此搭起一座便桥,准备强行渡河。

对岸站着秦帝国的精锐部队“京师中尉军团(京师军团)”,等级远远超越地方性武力。三个前锋部队交界处,有一个若隐若现的缺口,周文派遣 战车 当前锋, 步兵 跟进,对缺口发起试探性的冲击。

秦军静静地等候着,在楚军渡过戏水的时候,前锋部队的阵形迅速变换成“九阵”,交界处的缺口消失了。现在秦军展开攻击,威力不是普通的恐怖:

﹡首先,弩兵或站立或蹲跪,轮流进行射击。他们使用 加强型弓箭 ,杀伤力远远超过地方部队。

﹡弩兵在万箭齐发之后撤到两翼,九阵阵门打开了, 新型战车 压过来;楚军从地方“收刮”的战车彷佛在螳臂挡车。

﹡在战车背后跟进的,是编队严整的秦军 步兵方阵 。

﹡秦军 骑兵 也从两翼冲出来,在楚军后方包抄(前后两边包围),并且放火破坏便桥。

章邯的大计划

两个阵营的素质和配备悬殊,楚军勇敢地拼搏,却全面失败了。周文部队在补给断绝之后退出函谷关;另两支西征部队也没办法突破。双方阵营对峙两个月,秦政府得到喘息的时间。

军情紧迫,来不及从帝国各地征调部队。少府章邯建议,收编咸阳现场的几十万人手-- 骊山陵墓工程的役男、犯人、奴隶和儿子,为“京师军团”加入新兵。

少府(内务大臣)征取山海地泽的收入,为皇帝充实私人财务,并且在皇宫地区建立手工制造产业。章邯不仅是财务调度专家,逼急了也能用同样的原理来调度部队。李斯和赵高感到很解气,立刻任命章邯为大将军。

章邯展开秘密总动员,通知“北方(长城)军团”、“南方(岭南)军团”各20万人,全速往华北集结。

秦朝总反攻(前208年)

两个月后,秦军准备好了,对河南和山东展开反攻,连续击败几支部队。农民身为战争素人,遇到挫败就惶惶然全体溃散了,不知道什么叫“收缩阵线”或“转进(撤退)”。

秦军集中力量压向陈县,结果是楚军指挥官蔡赐和张贺阵亡了。陈胜坚持拼搏下去,车夫庄贾很烂,他认为与其慢慢走向绝望,不如快点了结-- 竟然暗杀陈胜,打开城门投降。

吕臣 将军曾经为陈胜担任贴身侍卫,听到消息产生极大的义愤。他聚集溃散的战士,组织“仓头军”,重新树立起义的大旗。这支部队跟 英布 起义军会合,两次大破秦军,夺回陈县,恢复了 张楚 政权,杀死叛徒庄贾。

然而陈胜已经捐躯了,张楚集团大势已去,吕臣和英布决定加入项梁起义军,以便长期跟暴政抗衡。

结论

农民起义的先锋

陈胜吴广失败了吗?他们被严苛的统治逼到绝望里,如果放弃抵抗,任凭黑暗宰割,反正也是死路一条了。他们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当中,而帝国暴政会绵亘下去。

他们不愿意束手就擒,宁可“斩木为兵,揭竿起义”,举起疲惫而营养不良的双手,拿着简陋的武器,用仅有的力量发出怒吼。虽然在表面上失败了,但是他们跨出第一步,黄河南北的农民也举起疲惫而营养不良的双手,拿着简陋的武器发出怒吼。

黑暗笼罩大地,生民涂炭,张楚政权前瞻后顾两茫茫哪,短短半年就从绝望走向失败。但他们创始了农民(全民)革命,激发出原子弹爆炸式的连锁反应。

两年之后,革命事业的继承人刘邦项羽,推翻了“邪恶帝国”,为后人争取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识,告诉他们暴政必亡。

没有先锋,没有拓荒精神,没有人带头挑战不可知的未来,没有“成功不必在我”的热忱,成功哪可能酝酿出来呢?

陈胜吴广没有看到成功,我们这些后人也未必能看到成功。但现在黑暗笼罩世界,总要有人当陈胜,总要有人当吴广。反正不抵抗也是死路一条了,干脆不管结果,不看前瞻后顾的茫然,发出短暂而微弱的火花,推倒第一张骨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