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學前教育>

俗慮塵懷,爽然頓釋是什麼意思

學前教育 閱讀(8.7K)

“俗慮塵懷,爽然頓釋”的意思是:世俗的憂愁煩惱,突然一下全部消釋了。“俗慮塵懷,爽然頓釋”出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其原話為:“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表達了詩人心境上的轉變。

俗慮塵懷,爽然頓釋是什麼意思

資料拓展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敘述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

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



俗慮是什麼意思

俗慮基礎釋義

1.世俗的思想情感。

2.指凡庸的思想感情。

詳細釋義,世俗的思想情感。唐戴叔倫《又酬曉燈離暗室》詩之四:“楚僧話寂滅,俗慮比虛空。”清沉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指凡庸的思想感情。

陳毅《莫干山紀遊詞》之五:“莫幹好,最好遊人多。飛瀑劍池滌俗慮,塔山遠景足高歌。結伴舞婆娑。”俗慮造句,該功集佛家內功之大成,深奧精微,練時需屏絕一切俗慮雜念,但習練者又不可過分耽於練功,以免近乎於“貪”。

菩提樹下,依然金光閃耀,演員們輕輕地舞蹈,透出一份平靜寧和的氣氛,盪滌著人們心中的俗慮與悲傷。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被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

風生袖底月到波心是什麼意思

答:風生袖底,月到波心的解釋:

穿戴,穿戴打扮的,穿戴的樣子,穿戴整齊,穿得不好,穿得不倫不類,穿得差的,穿得出去的衣服,穿得單薄,穿得端正。也有意思是日子如數,字間行裡封鎖著所有光陰的祕密,只因我與它生生不息。 滄浪記浮生,願來日,自有清風生袖底。

誰可以翻譯一下~~~急需啊~~~

中秋節那天,我剛剛病好。因為芸嫁過來半年還未曾到過隔壁的滄浪亭,就先讓老僕人去跟滄浪亭的看守人約好不要放閒人進去。傍晚我跟芸和我的小妹妹,由一個僕婦和一個丫鬟扶著,老僕人帶路,過石橋,進入園門向東轉,沿著曲曲彎彎的小路向前走。園子裡有用石頭堆砌成的假山,林木蔥蘢蒼翠,亭子就在一座土山的頂上。順著臺階來到亭子中間,向四周一望,最遠能看到幾里路以外。這時炊煙四起,晚霞燦爛。隔河對岸叫做“近山林”,是 地方官員跟中央特使宴飲相聚的地方,那時候正誼書院還沒有開。拿一塊毯子鋪在亭子中間,我們就圍著毯子席地而坐,看守人烹好茶端了上來。不一會兒,一輪明月升上林梢,漸漸感覺涼風吹進了衣袖,月亮映照在河心,塵世間的那些凡俗的憂慮頓時一掃而光。芸說:“今天這一遊真讓人高興,要是駕上一條小船,在亭下來來往往,豈不更痛快!”這時候已經天黑了,想起七月十五那天夜裡受到的驚嚇,我們就相互攙扶著下了亭子回去了。吳地的風俗這一天晚上不論大家小戶的婦女都出來,成群結隊地遊玩,名目叫做“走月亮”,滄浪亭幽雅清靜,反倒沒有一個人來.

翻譯 浮生六記 閒情記趣,下面有文 語文好的幫幫忙!!!

譯文:我回憶童年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眼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看到細小的東西,我一定會細心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收穫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做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象的景觀,那麼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為這樣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裡,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衝著煙霧飛叫,當做青雲白鶴看,果真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高興得直喊痛快。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花臺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體和花臺一樣高,聚精會神仔細地看。 把繁茂的雜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凸出的地方當做土山,把低窪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裡面遊歷的情景,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有一天,我看見兩隻蟲子在打架,正看得興趣正濃,忽然又一龐然大物, 搬開山,拔倒樹一樣向我而來,原來是一個癩蛤蟆,舌頭一吐兩隻小蟲都被他吃了。 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隻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便驅逐去別的院子。

賞析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閒情記趣》,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

“君畫我繡,以為詩救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意思是什麼?

“君畫我繡,以為詩救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意思是:相公作畫我來刺繡是需要作詩時的需要,即使粗茶淡飯,也可以高興快樂一生。

這句出之沈復《浮生六記》,事實上,本書所記載的只有四篇札記,分別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其餘兩篇已經遺失不復存在。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以遊幕、經商、作畫為業,可以說是業餘文學愛好者。其《浮生六記》緣於東坡所云“事如春夢了無痕”,是以,沈復以手稿的方式記錄了他的生活,合之為《浮生六記》。這本手稿,1877年才得以發行於世,此時沈復已逝世50多年。可見,當時他寫《浮生六記》的時候,從未曾想過會風行一時,流芳於世。

事實上,本書所記載的只有四篇札記,分別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其餘兩篇已經遺失不復存在。

“閒情記趣”寫的是沈復生活中的點滴趣事,其中也夾雜著夫妻之間的生活。童稚時,明察秋毫,細察微物;後愛花成癖,將友人贈與的蘭珍為拱璧;因惜枝憐葉,難以成樹,僅為盆景。又曰插畫,不散漫、不擠軋、不靠瓶口為妙。至裁剪盆樹,點綴盆中花石,詳細記之。還有那“靜室焚香,閒中雅趣”,可一窺夫妻倆人的生活情趣。好客小酌,必行對令,與諸君子,品詩論畫,時有陳芸拔釵沽酒,共度良辰美景。

“坎坷記愁”記錄了沈復顛沛流離的生活,最後妻兒雙亡,悲慼焉!沈復的妻子芸娘,能識字斷章,繡藝精湛,心腸善良,一心想做一個好媳婦,卻被利用從而因誤會導致翁姑厭棄的地步。加上芸孃的母親病故、弟弟出遠門,身體每況愈下,又遭遇知己憨孃的貪圖榮華富貴棄她而去,病情再次加重。有兒時結拜姐妹來信,邀約前去養病,自此兒女分離終身不得見。而過程中,窮困潦倒的生活令他們夫妻倆捉襟見肘,最終芸娘鬱鬱而終,沈復悲痛不已。後又父親病死不曾見,接著又兒子去世,於沈復而言,人生之坎坷,怎一個悲字了得!

“浪遊記快”描寫了沈復從幕僚職業三十年以來,跟隨他人遊歷山川河流,短短二十多頁的篇幅,寫盡了山河秀美。此卷寫景寫實,字句優美,畫面感強烈,猶如畫卷。長江初歷,西湖暢遊,嶺西嶺南皆有行。蜀中游河觀妓,費百金,“半年一覺揚邦夢,贏得花船薄倖名”。此處不願譴責沈復的狎妓之陋病,那個時代,大概男人都以此為生活小調。但對他費百金之舉實有憤憤然,畢竟家有賢妻芸為家計勤儉節約,甚至病重後依然賣繡品為生,儘管這是後來發生的事。後沈復赴重慶府上任之際,登武昌黃鶴樓,遊黃州赤壁,賞玩荊州畫意。放歌長嘯,人生之快意,在浪遊之中。

幸而不棄,緩緩讀之,美文佳句,盡在心中焉!一本《浮生六記》告訴我們:好的文字,並不一定需要激揚江山、評論時事,哪怕只是記錄生平,也會流傳於世。“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幸彼蒼之厚”,且以這《浮生六記》的讀書筆記告大家:勤於筆墨、偶記瑣事,以記錄生活的原滋原味,不必想著文字是否優美文采是否斐然,哪怕留給子孫回味祖輩的生活記憶,也是很有意義的。

《浮生六夢》佳句欣賞:

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並坐水窗,仰見-飛雲過天,變態萬狀。

急閉窗,攜酒歸房.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被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

花光好影,寶鼎香浮,若龍宮夜宴。司事者或笙簫歌唱,或煮茗清談,觀者如蟻集,簷下皆設欄為限。

至深秋,蔦蘿蔓延滿山,如藤蘿之懸石壁,花開正紅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紅白相間。神遊其中,如登蓬島。

是時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條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人生百年,終歸一死。今中道相離,忽焉長別,不能終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婦,此心實覺耿耿。

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

旭日將升,朝霞映於柳外,盡態極妍;白蓮香裡,清風徐來,令人心骨皆清。

軒臨峭壁,飛鑿小池,圍以石欄,一泓秋水,崖懸薜荔,牆積莓苔。坐軒下,惟聞落葉蕭蕭,悄無人跡。

煙雨樓在鏡湖之中,四岸皆綠楊,惜無多竹。有平臺可遠眺,漁舟星列,漠漠平波,似宜月夜。

縱橫如亂葉浮水者,酒船也;閃爍如繁星列天者,酒船之燈也;更有小艇梳織往來,笙歌絃索之聲雜以長潮之沸,令人情為之移。

小門深閉,門隙窺之,短籬曲徑,綠竹猗猗,寂不聞人語聲,叩之亦無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