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教育>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是什麼意思?

教育 閱讀(2.37W)

意思是:兵:兵器;揭:舉。砍來木棍當兵器,舉起竹竿當旗幟。比喻武裝起義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成語發音: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成語解釋:兵:兵器;揭:舉。砍來木棍當兵器,舉起竹竿當旗幟。比喻武裝起義

成語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上》:“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斬木揭竿  斬竿揭木 檢視更多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近義詞>>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是什麼意思?

(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

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後簡化成了“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

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意思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解釋

1、【解釋】揭:舉起;竿:竹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他們砍下樹木做武器,高舉竹竿當旗幟,天下的百姓像雲那樣集合攏來,像回聲那樣應聲而起,擔著糧食,如影隨形緊緊跟著。

2、【出處】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的意思是什麼?

這句話的意思為: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如影隨形地跟著。

出處:漢·賈誼 《過秦論》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白話釋義:

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

(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

國內封建割據與中央集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統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

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的政論文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

本文就是以勸誡的口氣,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鑑。

在談到寫作目的時,賈誼說過他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主張“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其目的是求得“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下篇)。《過秦論》一文總結秦朝興亡的教訓,實為昭漢之過。

文章賞析:

通過對秦國興盛歷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則具體地論述了秦統一之後的種種過失。

中篇指出秦統一天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本來處在很好的形勢中,但秦始皇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反而焚書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時,仍不能改正原先的過失,終致國家傾覆。

《過秦論》的下篇後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原來錯誤的政策,“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後“安土息民”,徐圖發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一。

但遺憾的是,秦朝鉗口閉言的一貫政策,導致上下“雍閉”,子嬰孤立無親,終於不免滅亡的命運。

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鑑。

斬木為兵的意思

斬木為兵的意思是: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

斬讀音:zhǎn。作【動詞】時,本義:殺;砍:~首|~草除根。

木讀音:mù。作【名詞】時,樹木:伐~|果~;(木頭)木材和木料的總稱:棗~|榆~|檀香~;棺材:棺~|行將就~;也可作姓。作【形容詞】時,用木材製成的:~器|~犁|~板;質樸:~訥;麻木:腳~了。

為讀音:wéi,wèi。做、行、做事:為人、為時、為難、不為己甚(不做得太過分);當做、認做:以為、認為、習以為常;變成:成為;是:十兩為一斤;治理,處理:為政;被:為天下笑;表示強調:大為惱火;助詞,表示反詰或感嘆:敵未滅,何以家為?也可作姓。

兵讀音:bīng。

作【名詞】時,兵器:短~相接|秣馬厲~;軍人;軍隊:工農~|~種|騎~;軍隊中的最基層成員;關於軍事或戰爭:~法|紙上談~。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徵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了連日大雨沖毀了道路,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他們之中的小隊長陳勝和吳廣,設計殺死押運的軍官,號召大家舉行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楚漢戰爭6:抗秦戰爭(陳勝)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難怪孟姜女要對著長城痛哭了,秦帝國過度徵調人力和賦稅,幅度達到前朝的20倍。絕大多數的青壯年男士被拉夫離開田地了,某些人戍守邊境、屯墾,某些人扮演「大型工程狂魔」。華北變成一個大工地,有基建和國防工程(道路、長城),有面子工程(阿房宮、驪山陵墓...)。

嬴政在公元前209年去世,但惡夢並沒有結束;趙高輔佐二世皇帝,維持一貫的風格(剝削)。二世登基那年夏天,河北漁陽邊境亮紅燈,地方政府執行中央的通知,光是河南陽城一個縣份,就緊急徵召了兩大隊(九百多位)壯丁,指派陳勝和吳廣擔任隊長,率領隊員全速前進。

斬木為兵,揭竿起義(前209年)

途中經過安徽大澤鄉,這地名引起一種不祥的預感,果然豪暴雨連續傾注幾天,黃土路變成沼澤,讓通行成為不可能,陽城大隊註定要落後時限了。根據秦朝的法令,時限(deadline)名符其實,是個要命的界限,誤期一概交付軍法處置。

遲到和反抗都會喪命,既然非死不可,不如選擇一種有意義的作法!陳勝和吳廣被逼到牆角,決定「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用 張楚 (擴充楚國)當國號,喊出「 伐無道,誅暴秦 」的口號,舉起抗秦的旗幟。

在古代,連農民團體都能想出一個有程度、有號召力的口號。勞苦大眾為生存掙扎,不可能去私塾,但少數人會從不充裕的睡眠裡擠出一些時間,在半夜自學。

頭一步,就地佔領大澤鄉,接著又往前攻陷幾個縣城。張楚部隊所到之處,不需要擬定戰策戰略或心戰喊話,農民群眾拿起簡陋的武器,主動來響應。進展勢如破竹,跨進河南陳縣時,陣容擴充到 戰車 六百輛、 步兵 幾萬人、 騎兵 一千多人。

開闢幾條戰線(前209年)

形勢已經成熟了,陳勝在陳縣設定首都,整合各路武裝力量,開闢幾條戰線:

﹡ 主力(西征)部隊 分成三路,戰略目標是進入函谷關,奪取 關中 (首都地帶)。

﹡兩路支線部隊,分頭 北伐 (山西、河北、河南、山東)、 南征 (安徽)。

起義部隊沿路得到支援,「望屋而食(又叫隨處而食;行軍不攜帶糧草,沿路遇到住戶區,就會受到招待),橫行天下(縱橫在各地)。秦人阻險不守,關樑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秦朝險阻地點沒辦法防守,關卡橋樑沒辦法封鎖,長戟強弩沒辦法發揮。」(賈誼《過秦論》)

「攻城略地,莫不降下(想攻擊哪座城池、奪取哪片土地,只會成功不會失敗)。天下為之糜沸嵦(讀「凱」)動(整個世界變成一鍋熱粥,進入沸騰狀態),雲徹席捲(風吹殘雲,把天下像席子那樣捲起來),方數千裡(震撼幾千裡)。」(劉安《淮南子》)

周文率領一支西征部隊,順利地穿過河南南部,突破「洛陽、新安和澠池」防禦陣線,攻陷了不能撼動的函谷關。這時,周文部隊已經發展成浩浩蕩蕩的大軍,擁有 戰車 千乘、 步騎戰士 十幾萬,到達驪山腳下的皇陵,距離首都咸陽只有幾十公里。

業餘指揮官(起義部隊的弱點)

起義勢力有一些先天性的弱點:

﹡秦帝國才14歲,抗暴心理正在醞釀當中,雖然在華北一地被突發狀況引爆了,並且延燒到部分華中地區,但還沒有普及到全國各角落。

﹡西征部隊的成員來自專業農夫,固然年年服役,得到基本的作戰訓練,不過大部分服役時間跟作戰無關。

張楚部隊的指揮官絕大多數是業餘性質,實地作戰經驗薄弱。他們沿路並不需要跟敵軍攻防,主要的任務是一站站接納農民群眾,消滅地方領導人,收編部隊和輜重。

面對秦朝的正規部隊,起義勢力進入瓶頸,缺點開始曝光了。首先,他們沒有建立統一調配中心,不懂得什麼叫「支援系統」,竟然規劃出三條孤立的前進動線。孤軍深入敵境,背後沒有支援,這叫飛蛾撲火,是戰場上的大忌。

進入瓶頸,在戲水被阻擋(前209年)

周文部隊往首都咸陽前進,在驪山被戲水(河流)阻擋,因此搭起一座便橋,準備強行渡河。

對岸站著秦帝國的精銳部隊「京師中尉軍團(京師軍團)」,等級遠遠超越地方性武力。三個前鋒部隊交界處,有一個若隱若現的缺口,周文派遣 戰車 當前鋒, 步兵 跟進,對缺口發起試探性的衝擊。

秦軍靜靜地等候著,在楚軍渡過戲水的時候,前鋒部隊的陣形迅速變換成「九陣」,交界處的缺口消失了。現在秦軍展開攻擊,威力不是普通的恐怖:

﹡首先,弩兵或站立或蹲跪,輪流進行射擊。他們使用 加強型弓箭 ,殺傷力遠遠超過地方部隊。

﹡弩兵在萬箭齊發之後撤到兩翼,九陣陣門打開了, 新型戰車 壓過來;楚軍從地方「收刮」的戰車彷佛在螳臂擋車。

﹡在戰車背後跟進的,是編隊嚴整的秦軍 步兵方陣 。

﹡秦軍 騎兵 也從兩翼衝出來,在楚軍後方包抄(前後兩邊包圍),並且放火破壞便橋。

章邯的大計劃

兩個陣營的素質和配備懸殊,楚軍勇敢地拼搏,卻全面失敗了。周文部隊在補給斷絕之後退出函谷關;另兩支西征部隊也沒辦法突破。雙方陣營對峙兩個月,秦政府得到喘息的時間。

軍情緊迫,來不及從帝國各地徵調部隊。少府章邯建議,收編咸陽現場的幾十萬人手-- 驪山陵墓工程的役男、犯人、奴隸和兒子,為「京師軍團」加入新兵。

少府(內務大臣)徵取山海地澤的收入,為皇帝充實私人財務,並且在皇宮地區建立手工製造產業。章邯不僅是財務排程專家,逼急了也能用同樣的原理來排程部隊。李斯和趙高感到很解氣,立刻任命章邯為大將軍。

章邯展開祕密總動員,通知「北方(長城)軍團」、「南方(嶺南)軍團」各20萬人,全速往華北集結。

秦朝總反攻(前208年)

兩個月後,秦軍準備好了,對河南和山東展開反攻,連續擊敗幾支部隊。農民身為戰爭素人,遇到挫敗就惶惶然全體潰散了,不知道什麼叫「收縮陣線」或「轉進(撤退)」。

秦軍集中力量壓向陳縣,結果是楚軍指揮官蔡賜和張賀陣亡了。陳勝堅持拼搏下去,車伕莊賈很爛,他認為與其慢慢走向絕望,不如快點了結-- 竟然暗殺陳勝,開啟城門投降。

呂臣 將軍曾經為陳勝擔任貼身侍衛,聽到訊息產生極大的義憤。他聚集潰散的戰士,組織「倉頭軍」,重新樹立起義的大旗。這支部隊跟 英布 起義軍會合,兩次大破秦軍,奪回陳縣,恢復了 張楚 政權,殺死叛徒莊賈。

然而陳勝已經捐軀了,張楚集團大勢已去,呂臣和英布決定加入項梁起義軍,以便長期跟暴政抗衡。

結論

農民起義的先鋒

陳勝吳廣失敗了嗎?他們被嚴苛的統治逼到絕望裡,如果放棄抵抗,任憑黑暗宰割,反正也是死路一條了。他們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當中,而帝國暴政會綿亙下去。

他們不願意束手就擒,寧可「斬木為兵,揭竿起義」,舉起疲憊而營養不良的雙手,拿著簡陋的武器,用僅有的力量發出怒吼。雖然在表面上失敗了,但是他們跨出第一步,黃河南北的農民也舉起疲憊而營養不良的雙手,拿著簡陋的武器發出怒吼。

黑暗籠罩大地,生民塗炭,張楚政權前瞻後顧兩茫茫哪,短短半年就從絕望走向失敗。但他們創始了農民(全民)革命,激發出原子彈爆炸式的連鎖反應。

兩年之後,革命事業的繼承人劉邦項羽,推翻了「邪惡帝國」,為後人爭取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識,告訴他們暴政必亡。

沒有先鋒,沒有拓荒精神,沒有人帶頭挑戰不可知的未來,沒有「成功不必在我」的熱忱,成功哪可能醞釀出來呢?

陳勝吳廣沒有看到成功,我們這些後人也未必能看到成功。但現在黑暗籠罩世界,總要有人當陳勝,總要有人當吳廣。反正不抵抗也是死路一條了,乾脆不管結果,不看前瞻後顧的茫然,發出短暫而微弱的火花,推倒第一張骨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