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教育>

無所適從是什麼意思?

教育 閱讀(1.66W)

意思是:適:往;從:聽從;跟從。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才好。

無所適從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無所適從

成語發音:wú suǒ shì cóng

成語解釋:適:往;從:聽從;跟從。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才好。

成語出處:宋 姚寬《西溪叢語》:“觀古今諸家潮之說者多矣……源殊派異,無所適從。”

成語繁體:無所適従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不知怎么辦才好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從,不能讀作“cōnɡ”。

近義詞: 莫衷一是  不知所措 

成語例句:某書應讀某音,敝處未得高明指教,往往讀錯,以致後學無所適從。(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六回)



無所適從,是什麼意思

成語解釋: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才好。

中文發音: wú suǒ shì cóng。

成語出處:宋 姚寬《西溪叢語》“源殊派異,無所適從。”譯文:各學派的來歷和特徵互不相同,不知道聽從哪一個。

成語辨析:無所適從和“莫衷一是”都含有不知怎樣才好的意思。但無所適從偏重於不知聽從誰的才好;“莫衷一是”偏重於意見分歧;無法斷定哪一個好。

成語使用: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不知怎么辦才好。

褒貶解析:屬中性成語

擴充套件資料:

典故說明

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晉獻公愛寵妾驪姬,立她為夫人。後來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於是設計陷害太子申生,和兩位公子重耳與夷吾。

驪姬先慫恿獻公命申生守曲沃,重耳守蒲,夷吾守屈,只把奚齊和她妹妹與獻公生的兒子卓子留在身邊。又派士蒍去築蒲城和屈城。士蒍知道驪姬離間獻公父子的陰謀,所以城築了一半就停工了,把柴薪晒在上面。

公子夷吾知道此事,就向獻公控告士蒍辦事不力。士蒍為自己辯解道:臣聽說:如果沒有喪事卻悲傷,憂愁必然接著到來;沒有兵患卻築城,必會被敵人據守。既然會被敵人據守,又何必完成它呢?擔任官職而不服從君命,是不敬;把敵人可以據守的城池築得堅固,是不忠。

一個失去忠敬的臣子,還拿什麼侍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

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釋出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

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多用來比喻處理一件事卻不知如何是好。

無所適從是什麼意思?

比喻不知怎麼辦才好

無所適從[ wú suǒ shì cóng ]

【解釋】:適:歸向;從:跟從。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才好。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譯文】:一個國家有三個高官,這讓我聽從哪一個人的話好呢。

擴充套件資料

無所適從近義詞

一、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

【譯文】:所以人民沒有心神慌亂手足不怎麼放哪裡。

二、不知所為 [ bù zhī suǒ wéi ]

【解釋】:不知道該怎麼辦,猶言無計可施。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桓子不知所為。”

【譯文】:但你不知道做什麼。

無所適從的意思

無所適從的意思: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才好。

無所適從的意思是不知道聽從哪一個好,用來比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無所適從的近義詞有不知所措、進退失據等,出自《左傳》:“一國三公,吾誰適從。”“適”是歸向,“從”是跟從、跟隨的意思。

無所適從在生活中常用於形容一種尷尬的狀態,讓人不知道聽誰的好,例如:公司總部現在各自為戰,為了上位不擇手段,決策也是朝令夕改,下面的員工無所適從根本沒法認真工作。

用“無所適從”造句:

例如:

1.已經到了五月份,竟然下起了大雪,這突然的氣溫變化讓已經外出的人無所適從。

2.你這樣說只會讓我無所適從。

3.無論我說什麼,老闆都說好,模稜兩可,讓人無所適從。

4.六月的天突然下起了冰雹,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大家無所適從。

5.總經理朝令夕改,讓下屬們感到無所適從。

6.兩位經理的意見不同,弄得屬下無所適從。

7.這件事你要這樣辦,他要那樣辦,讓我無所適從了。

8.面對眾說紛紜,我應冷靜分析作出正確判斷,否則就會無所適從、“歧路亡羊”。

無所適從是什麼意思

“無所適從”指不知依從誰才好,也指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

無所適從(拼音:wú suǒ shì có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北朝齊國的魏蘭根,見識不凡,身材魁梧,機警而有才能。魏母去世後,要在常山郡境內下葬。當地有一個周圍長滿了柏樹的祠堂是東漢大奸相董卓的,魏蘭根就準備伐柏為母親做棺,別人勸誡他這樣做恐怕不吉利,他說:“董卓活著是奸臣,死了不配與柏木為鄰。”仍下令將柏樹全部伐乾淨。

有一年,秦隴一帶鬧饑荒,可官府卻絲毫不肯減輕稅負,結果發生農民起義。朝廷命令行臺蕭寶夤帶兵討伐起義軍,奪回被其佔據的宛川,當時任岐州刺史的魏蘭根也跟隨蕭寶夤的部隊作戰。很快,起義失敗了,宛川城被攻陷,官軍抓獲了大批俘虜。蕭寶夤從中挑選了10名美女,賞給魏蘭根做婢妾。

魏蘭根不同意,說:“宛川縣地處偏遠,地頭蛇勢力很強,皇室的恩威則比較薄弱,因此老百姓才感到無所適從,結果誤人歧途,捲入了叛亂行動。如今朝廷應該汲取經驗教訓,對他們採取懷柔政策,百姓飢寒,朝廷應該給他們送衣送糧,關心感化他們。怎麼可以把他們發配為奴僕呢?”於是他把這些女子全部遣返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