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歷史常識>

為萬世開太平是誰的名言?

歷史常識 閱讀(2.12W)

“為萬世開太平”出自張載《橫渠語錄》,原文如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讀書人通曉萬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顯,從物質上豐衣足食,精神上倫理政教,使百姓安身立命,能夠將儒家的智慧義理髮揚光大,教化萬民,才是讀書人的立足之本,我們是為了繼承先賢的智慧,創當代太平盛世。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後僑寓於鳳翔眉縣橫渠鎮(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並在該地安家、講學,世稱“橫渠先生”。

為萬世開太平是誰的名言?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張載出生,少喜談兵,曾欲結客收復洮西失地。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

任籤書渭州判官公事,協助渭州軍帥蔡挺籌劃邊防。熙寧二年(1069)為崇文院校書。

次年,因病屏居,讀書講學。熙寧十年(1077年),張載同知太常禮院,復以病歸;歲末,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嘉定中諡“明”。

張載博覽群書,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認為世界萬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現象都是“氣”,即“太虛”,主張“理在氣中”。又認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認識“天下之物”。

講學關中,故其學派稱為“關學”。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文集等,後人編為《張子全書》(《張載集》)。以德育人,變化氣質,求為聖人。張載認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無不善,只是由於氣質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

為了使人為善,就必須通過教育、學習、變化氣質,返本為善,從而成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聖人境界。幼而教之,長而學之。張載對於教育理論的研究極為重視,有獨到之見。

認為對人的教育要從早抓起,實行胎教,“幼而教之,長而學之。”注意兒童心理,創造良好的環境,發展兒童天性,從小就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和道德行為,長大繼續學習,使之強化,最終造就有用之才。強調早期的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張載關學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立志向學,勤勉不息。

張載認為“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個人求知為學,為人做官,都必須“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有了志向目標,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達到目標,實現理想。循序漸進,博學精思。

張載對學習方法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學習求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有序”過程。既不能停止間斷,又不能急於求成,躐等而教。

老師應循序而教,學生應循序而學。他還認為,求學的漸進過程積累功夫,應當以“三年為期”,學者自朝至晝至夜為三節,每天勤學苦讀,日積月累,期月成年,至三年事大綱慣熟,經過這樣的漸進功夫,學習方可有成。學有所成,還必須博學精思。學貴心悟,去疑求新。

關於讀書方法,張載強調: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心”,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釋之,去之,便會獲得新的知識,認識新的義理。所以,他力倡“學貴心悟,守舊無功”的學問之法及求知精神。張載對讀書求知方法論述要點概括為:用心、熟讀、精思、經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長、講論、開塞、實作、實行等。

張載關於讀書求知方法的論述,得到後世學者的反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