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教育>

不求甚解是什麼意思

教育 閲讀(1.1W)
不求甚解是什麼意思

不求甚解”原義是讀書只求理解精,不着眼於一字一句的解釋,不含貶義。

後多指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況不深入,含貶義。

該詞出自於:魏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意思是: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

例句: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

成語故事: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年的詩人,他開創了田園詩體,也開闢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另一種境界。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東晉和南朝交替的動亂年代,國家分裂,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他出生於官宦之家,由於家道衰落,生活並不富裕,而且充滿了憂患和不幸。

但是,陶淵明志趣高潔,淡泊名利。他做彭澤縣令時,上面派了個官員下來視察,縣裏的下級官吏要他端正衣冠去迎接。陶淵明憤然説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繼而辭官,回到家鄉繼續過清貧的生活。

在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腐敗黑暗的醜惡內幕後,陶淵明尤其喜愛清靜閒散的田園生活。他在勤勞耕作之暇,或與好友飲酒暢談,或在家裏讀書吟詩,生活十分愜意。他家門前有五棵大柳樹,因此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28歲那年,他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也就是他自己的小傳。

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寫道:這位先生也不知道是何許人,就連姓名也不知道,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而自稱為五柳先生”。他喜歡靜謐,不善言談,淡泊名利。喜歡讀書,但不死啃字句。每次有什麼新的體會,就高興得連吃飯都忘了。

成語寓意:

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生活在一個崇尚自由、盛行玄學之風的時代,政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一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當説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不無關係。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心態,而並非讀書方法。它的真實意義並非倡導人們,讀書時可以觀其大略,旨在會意”,而是教育人們,在讀書時,最好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閒適。真正做大學問,字斟句酌、尋根探源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義詞——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淺嘗輒止

走馬觀花

讀音:zǒu mǎ guān huā。

釋義: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出自:唐代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譯文: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

囫圇吞棗

讀音:hú lún tūn zǎo。

釋義: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代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譯文:如果是知道有底人,仔細咀嚼來咽;如果是不知道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淺嘗輒止

釋義: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指對知識、不作深入研究,對問題不作更深一步的探討。淺:初步;輒:就。

出處:清·鼓養鷗《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苟文人墨客,淺嘗輒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譯文:這件事並非不能試一試,舞文弄墨的文人們略微嘗試一下就停止,用來陶冶情操,又有什麼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