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學前教育>

最難理解的十大成語典故有哪些

學前教育 閲讀(2.29W)

最難理解的十大成語典故有安不忘危、出奇制勝、白駒過隙、當局者迷、走為上計、因材施教、相知恨晚、唯利是圖、人棄我取、蓬生麻中。安不忘危我國最早的一部占卜書《周易》關於吉凶禍福有深刻的論述,特別在治國方面的解釋是相當深刻。真正有遠見卓識的人,應該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

最難理解的十大成語典故有哪些

1、告誡當政者在生存的時候不要忘記滅亡,在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在國家大治的時候不要忘記發生動亂的可能性。

2、“安”的背後之所以隱藏着“危”,是因為許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導致最安全的狀態演變為最危險的狀態。

3、出奇制勝春秋時期,燕昭王派大將樂毅攻齊。

4、五年便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最後只剩下即墨。

5、赫赫有名的齊國人田單足智多謀,對兵法也是瞭如指掌。

6、最初他在齊國臨淄當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吏,樂毅攻入齊國時,他讓家人把車軸兩端突出部分鋸掉,在軸頭包上鐵皮,安平被燕軍攻破後齊人爭先恐後逃亡,許多車子軸頭被撞斷,唯有田單家的車子由於經過改裝,他們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

7、即墨大夫守軍推舉田單為將軍領導即墨的抗燕。

8、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後,燕惠王派大將騎劫接替樂毅的職務,將樂毅調回國。

9、樂毅被無緣無故撤職後,燕軍士氣一落千丈。

10、田單接二連三地派人混進燕軍四處散佈流言蜚語,致使齊軍的士氣高漲,而燕軍的鬥志則越來越鬆懈。

11、此時田單在晚上叫人把數千條牛集成羣,將牛的尾馬點着火,派五千精兵跟在牛的後面。

12、燕軍被突如其來的牛羣嚇壞了,他們像驚弓之鳥一樣手足無措地四散而逃,跟在牛羣后面的齊軍趁亂將燕軍殺得一敗塗地。

13、田單奮起直追,將七十多座城池悉數奪回,在田單的擁護下襄王被立為齊軍,田單也被封為安平君。

14、白駒過隙春秋時期,孔子專程去向德高望重的老子請教關於“至道”的學問,老子對孔子説道:“你想問道的學問,就必須先齋戒,把心裏的雜念去掉,專心致志,洗滌身心才能夠聽得進去。

15、現在我給你粗略的説一説道的內容。

16、”接着老子推心置腹地對孔子説:“人活在天地之間,時間是非常短的,就像是白色的駿馬一閃而過,世間的事總是千變萬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來都是在變化,這本來就是常態不足為奇。

17、但是人們對於死卻感到十分悲傷,因為他們被生死的觀念思維所束縛。

18、如果能夠將死看成身體埋在地下而精神昇華至天空成為無形的東西,那就是從有形歸於無形,便不會感到悲哀了。

19、道是不可以多求問的,最重要的是心神領會,當你真正懂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奧祕。

20、”孔子聽了以後向老子表示感謝,並回去通過深思熟慮,真正悟出了道理。

21、當局者迷唐朝時期,赫赫有名的學者元澹撰寫過三十多篇《魏典》,在當時產生很大的影響。

22、大臣魏光上書給唐玄宗提出把魏徵修訂過的《禮記》列為經書,唐玄宗非常贊同,他讓元澹等人進行校閲並加上註解。

23、經過元澹等人廢寢忘食的工作完成了這個任務。

24、此時右丞相張卻提出異議,他説西漢戴聖的《禮記》用了上千年,東漢時鄭玄也加過註解,改用魏徵的修訂本不是多此一舉嗎?玄宗聽了也覺得有道理,於是開始改變主意。

25、元澹為此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了一篇《釋疑》的文章來表明本子要改換的觀點。

26、其中客人先問:“《禮記》這部作品,是戴聖編寫鄭玄加註的好還是魏徵修訂的好?”主人回答道:“戴聖編著的本子從西漢就開始用,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正是因為這樣魏徵才重新進行整理,只是沒想到有部分墨守成規的人會提出反對意見。

27、”客人聽後讚不絕口地稱道:“是呀,這好像是下棋一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走為上計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八回:晁蓋問吳用道:“我們事在危急,卻是怎地解救?”吳學究道:“兄長不須商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28、”晁蓋道:“卻才宋押司也教我們走為上計,卻是走那裏去好?”吳用道:“我已尋思在肚裏了。

29、如今我們收拾五七擔挑了,一徑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裏去。

30、今急遣一人,先與他弟兄説知。

31、”晁蓋道:“三阮是個打魚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許多人?”吳用道:“兄長,你好不精細!石碣村那裏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

33、官軍捕盜,不敢正眼兒看他。

34、若是趕得緊,我們一發入了夥。

35、”晁蓋道:“這一論極是上策,只恐怕他們不肯收留我們。

36、”吳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銀,送獻些與他,便入夥了。

37、”正是:無道之時多有盜,英雄進退兩俱難。

38、只因秀士居山寨,買盜猶然似買官。

39、因材施教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為了中國最早公開講學的教育家,他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個。

40、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開誠佈公地問孔子怎樣做才算是“孝”,孔子給予他們的回答卻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對父母的冷暖病痛從來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對他説,首先要關心父母的健康,才稱得上孝;孟懿子是魯國的達官貴人,一直以來對“周禮”就視而不見,常有違犯周禮的僭(jiàn)越行為,孔子就跟他説,無論父母生前死後,都要遵守周禮,才稱得上孝;子游、子夏平時對父母生活還是很關注,孔子就對他們説對待父母的態度和藹可親,必恭必敬便是孝。

41、同是一個“孝”,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孔子都給予了不同的回答,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