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學前教育>

陶淵明生平經歷概括

學前教育 閲讀(1.72W)

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義熙元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

陶淵明生平經歷概括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

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




陶淵明的人生經歷?

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愠喜”的人,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

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

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淵明卒於潯陽。

擴展資料: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陶淵明

陶淵明生平事蹟

陶淵明生平事蹟如下: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卒後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豐人 [34-35]  。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

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

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東晉詩人陶淵明生平簡介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公元前427年,在潯陽去世。下面是我為你收集整理的陶淵明的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陶淵明生平簡介

陶淵明,字元量,別名陶潛。陶淵明自國小習儒家思想,喜歡安靜,以彈琴打發時間,有時看書看得入迷會忘記時間,在陶淵明身上有儒家和道家的修養。陶淵明在東晉是一位隱世的詩人,被譽為偉大的辭賦家。陶淵明早期的時候也曾初始為官,但是從他妹妹去世後,陶淵明就開始了田園生活。

陶淵明早期的時候家庭環境不錯,但是在陶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後,家境就開始貧困了。陶淵明從20歲開始從仕,在他的《飲酒》裏就曾寫他因家境窘迫不得已出任低級官員。先後出任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但是他還是對田園生活懷有眷戀,因此每每都在仕與田園之間徘徊。最後在公元405年,陶淵明正式開始他的田園生活,在田園期間開始創作許多田園詩文,不過在408年,因家中失火,陶淵明不得不遷居,期間有許多的人勸他出仕,但是陶淵明都拒絕了,最後在427年,在潯陽去世。

陶淵明妻子

陶淵明先後娶過三位妻子。前兩位妻子紅顏薄命,早早地就因病去世了,只有第三任妻子翟氏一直陪伴着他走到了最後。翟氏也是陶淵明這三位妻子最引人注目的,在文獻《南史·隱逸傳》中記載着她生平的事蹟。

前376年,陶淵明25歲與第一位妻子成親,成婚後陶淵明搬到潯陽教書,爾後多地奔走。知道妻子懷孕的消息後就歸家探望。可是妻子在臨盆時遭遇難產,孩子與大人都雙雙斃命。

前385年,陶淵明34歲時又娶了第二任妻子。這位妻子為他生下了四個孩子,陶淵明十分歡喜。可是天妒紅顏,第二任妻子因勞累過度患了癆病,最終離開了人世,又留下陶淵明孤身一人。陶淵明每天在外奔波,無暇顧及四個孩子。於是,陶淵明又提了一門親事。

第三位夫人翟氏比陶淵明小十二歲,賢惠能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把家裏打理的非常得體。婚後兩年,還給陶淵明生了一個兒子,一直陪着陶淵明走向終老。

據文獻中記錄:“其妻翟氏……能安苦節”。翟氏與陶淵明性情相投,都是安貧守節的人。

對於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心願,翟氏非常支持。可是,陶淵明筆下的翟氏卻是“恨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跟文獻記錄的不一樣。陶淵明抱怨妻子不通情達理,不懂得體貼他。

人的思想是會變的,再相愛的兩個人沒有了物質基礎,怎麼生活的下去?翟氏看着家徒四壁的住所,怎能不心生煩躁。雖然起初的體貼知性已被貧困的生活打磨,但是翟氏還是對陶淵明不離不棄,終守一生。

陶淵明的號是什麼

陶淵明的號是五柳先生,這是他自己取的。至於為什麼取這個號?陶淵明的自傳中有所記載。陶淵明歸隱山林,看見在自家的茅草屋前有五棵柳樹,便把五柳拿來當做自己的號。陶淵明的還有一個號叫做靖節先生,這是他的好友給他寫的諡號,這也是後世對他的尊稱,靖節兩字表達了先生不貪戀榮華,志向高遠的品格。

陶淵明是出生沒落的官宦之家,受到曾祖積極進取的影響,對外祖父的高潔品行也有所繼承。陶淵明同時具備道家儒家兩種修養。陶淵明在四十一歲之前渴望能夠固建功立業,揚名立萬,先後做過祭酒、參軍等。四十一歲後,由於局勢的動盪以及官場的腐敗,陶淵明對現實感到強烈的不滿,決定歸隱山林。在辭官後的第二年,陶淵明的家鄉遭遇到了火災,他的生活及其窮困,可是陶淵明沒有抱怨,仍然樂觀的生活。後來朝廷打算徵他為高官,甚至刺史親自出面勸説,陶淵明始終堅持自己隱居山林的志向沒有出仕。不久之後陶淵明就去世了,被葬在了廬山南坡,不僅有着詩人筆下的山林景緻,還表示出了他高遠的品行與志向。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享有盛譽的大詩人,但是他的詩文才學在他去世幾十年後都沒有得到肯定,人們讚歎地都是他的品德。後來陶淵明的詩越傳越廣,影響力越來越大。隋唐時期,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閲讀五柳先生的詩,這時先生的文學才華得到了充分肯定。

猜你喜歡:

1. 東晉第一位詩人陶淵明簡介

2.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設計

3. 東晉歷史故事 東晉故事精選

4. 文天祥有什麼故事

5. 謝道韞的故事有哪些

陶淵明生平簡介

陶淵明,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下面是我分享的陶淵明生平簡介,歡迎大家閲讀!

少年時期(28歲以前)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他自述:“自餘為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而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學仕時期(29-41歲)

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歸田時期(42-63歲)

陶淵明歸田之後,即在家鄉過着躬耕隱居的生活,並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親自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這使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飢”,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身世

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自己從來沒有説過是哪裏人,甚至也不説生於何時何地。於是,在陶淵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現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個版本。陶淵明的身世也成了難解之謎。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宜豐學者凌誠沛主持組建了“陶淵明始家宜豐”研究小組。前後經過近20年的調研考證,他們確認陶淵明於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慄裏,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裏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裏山。上述考證的結果,第一次給了陶淵明生平事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酉陽桃花源五柳廣場雕塑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係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説,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愠喜”的人,具體事蹟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6]

仕宦生涯

借山歸隱圖(佟春鳳國畫作品)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隱居生活

陶淵明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