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教育>

解讀西遊記

教育 閲讀(2.47W)

《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説。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着無比豐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解讀西遊記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説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西遊記》的藝術魅力,除了它的奇異想象,就要數它的趣味了。在中國古典小説中,《西遊記》可以説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閲讀感受總是輕鬆的,充滿愉悦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精選有聲書

單田芳經典—西遊記評書《西遊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的引子部分,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繪四境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四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12691.4萬100西遊局中局(顛覆性解讀西遊記)內容介紹:本書從太上老君角度切入,顛覆性解讀西遊記。西遊世界中大大小小的迷局,一一為您解開,觀點奇葩,卻又推理吸睛,讓人腦洞大開,拍案叫絕!是他,化身菩提祖師,培養了孫悟空;是他,一步步將孫悟空引導到天庭的對立面;是他,早就預料到大鬧天宮的敗局,促成取經行動;西遊最神祕的幕後人究竟是誰?這樣一個苦心的千年佈局,究竟為了什麼?西遊世界其實就是現實世界的折射,取經路上的降妖伏魔,其實正是天庭高層爭鬥的縮影。各種看似天衣無縫的佈局,各種苦思冥想不得解釋的...39.8萬114

解讀《西遊記》

《西遊記》是一本指導修行之書,西天取行就是指一個人生命的經歷。其寓意是很深。唐僧代表一個人,孫悟空代表一個人的識心(念頭),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也是十萬八千里。“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指識心。白龍馬代表人的意志,馱着唐僧一路向西取經,意志永不改變。所以有一個成語叫心猿意馬。八戒代表慾望,貪吃貪色,能轉過來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沙和尚挑行李,代表帶着業障重擔跟着走,他叫“悟淨”,修行就是淨化業障。如來佛代表的則是人的本心。

另一種版本解讀。

《西遊記》是在講一個人心靈成長(心路歷程)一部小説。她是一個內聖外王的修身絕好的教材!

《西遊記》強調的是“修心”。那它如何講修心呢?應與“覺悟”是分不開的。劇情演繹着在走向覺悟的過程中,栓心猿鎖意馬!所以,第一要騎着馬,收的第一個徒弟是一個猴子,猴子主心,“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指心,心猿嘛,所以法號悟空。收的第二個徒弟主腎,腎就不能悟空了,法號要悟能,心為火,腎為水,水火要靠土來做調整,脾為土,什麼土最乾淨?沙土最乾淨,所以第三個徒弟法號叫沙悟淨,所以心腎脾,元精,元氣,元神,三元歸一,所以唐僧叫三藏。唐僧是金蟬子轉世,肺為金。所以金箍棒兩邊箍上叫如意金箍棒,所以金箍棒的斤數正好跟正常人的呼吸次數是一樣的。肺的神明為魄,肝的神明為魂。木製袈裟平時包起來,關鍵時刻拿出來露露相。白龍馬屬木(肝)。看懂西遊記的人知道那是開元歸一,五行俱全,在講一個人內聖外王,講一個人心靈成長的一部絕佳教材。

《西遊記》裏的佛帽那是儒釋道合一的一個載體,所以孫悟空拜的第一個老師是菩提,菩提是佛語覺悟的意思,這個人又是一個道長,佛道文化本身合一,所以看着孫悟空是徒弟,但在一路上都在點化唐僧,有一段非常精彩,這個沙僧問孫悟空,師哥咱們什麼時候才能走到雷音寺哪,孫悟空説你們倆走的話,十天就可以走到,是我要走的話,一天打50個來回,還能見到日頭,那麼以師傅走的話,從小走到老,再從老走到小,再走幾個輪迴也走不到,唐僧傻眼了,那我怎麼辦呢?孫悟空告訴他,只要你心誠志堅回首處即是靈山,所以點化唐僧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所以道不遠人,真正解脱的方法不是外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實彼岸就在此岸上,取經最後的地點叫靈山,真正的靈山是什麼?不就是心靈之山嗎?

《西遊記》中無字真經乃真經,因為佛教自有禪宗一脈,講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道家的經典《道德經》也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語言本來是思維的外殼,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思維,畢竟不是思維本身!

《西遊記》的無字真經,當然是來自佛道二教打破語言障礙的思想,所謂“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若從紙上求經法,筆尖蘸盡洞庭湖”。

自性即是“道”,也是每個人的“本心”,它無垢無淨,不增不減,妙用無窮,能感通萬物,是應變之樞機。如能善用之,就能幫助我們成就一番驚人的事業。不過遺憾的是,我們的‘’本心‘’卻往往被各種塵埃遮蔽住了,成為了一顆不為常人所知的‘’寶珠‘’。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自性——一種心靈本然狀態,這是心靈的故鄉,也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而通往自性的路徑,則在於‘’虛、靜‘’兩字!

如何看懂西遊記

如何看懂西遊記,方法如下:

1、首先,要知道西天取經本是如來佛祖策劃的,並非是唐王和唐僧的份內事,而是如來為了佛法東傳大唐,歷經長時間策劃的。取經的成功除了唐僧師徒的努力之外,如來對整個項目的把控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如來高超的策劃能力也是西遊的一大看點。同時明白這點之後,更便於理解孫悟空大鬧天宮前後發生的事情和唐僧師徒為何在取經路上遇見這麼的妖怪。

2、其次,應該把《西遊記》看成一部神魔小説,有多種版本,但剔除糟糠之後,在此僅提兩種:一種是教人向善;另一種是教人修仙煉丹術。對於初讀西遊者,把它看成一部教人向善的神魔小説,會讓你理解起來事半功倍。而對於資深西遊迷,可以嘗試用煉丹術語解讀西遊。

3、不管是玉帝統治的天庭,還是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都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在《西遊記》中,找不出一個稱職的國王,比如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等。在當時社會,西遊能有這樣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並且融匯了佛、道、儒三家思想。

西遊記是有很強現實意義。從其虛幻的神魔世界中我們看到許多現實社會的投影。孫悟空代表了正義的力量,不畏強權,不畏困難,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其充分體現出了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極其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西遊記》解讀 (一部分)

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之緣身在此山中。

因此,美猴王為了認識本心,獲得長生不死之法,便出了 水簾洞 ,離了 花果山 去求仙訪道。

歷經了千辛萬苦,一路西去,這是逐步地走向虛空。果然到了 西牛賀洲 的祖師洞前,看見“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這是坤卦虛空之象,因為《易·繫辭下》雲:“闢户謂之乾,闔户謂之坤。”門關着就是坤,代表着空,説明悟空已經虛極靜篤而進入虛空。忽然回頭,看見懸崖上立有十個大字:“ 靈台 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是心,儒稱靈台,佛稱 靈山 ,道稱靈關, 《西遊記》 第85回就引用了一首禪詩:

佛在 靈山 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

人人有個 靈山 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人人平等,誰都有心,只向此心,莫要遠求。“方寸”也是心。斜月是一捺鈎,三星是三點,合起來亦是心字。這個無非是説祖師所居是心山心洞而已。祖師名菩提,漢意為正覺,覺悟。心山心洞所在的菩提祖師,自然是 菩提心 ,覺悟心。猴王回頭見字,即成語“回頭是岸”,此岸也就是彼岸;就是“明心”,明本心中的菩提之心。因為“明心”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門,能徹悟心性,自可長生不死: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能 明心見性 ,當下即是菩提祖師,而與天地齊壽,萬劫不移。美猴王西行求法,所得到的卻只是本心中的 菩提心 。

明心之後,便要見性。也就是説,有了菩提覺悟之心,就能夠見到本來面目。見到本來面目——人人皆有佛性,便當下成佛。這一過程即 禪宗 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見性,即見本來佛性;而佛之性,卻是諸法空性。因為諸法性空,無我,無常,所以眾生與佛平等不二,明白此性,即頓悟成佛。祖師問猴王姓什麼,他回答説“無性”,誰罵他也不惱,打他也不嗔。祖師説不是這個“性”,明顯地將姓名的姓和佛性的性混為一談,也就是説要為猴王取的名姓,已經包含着佛性和性命在其中了。 《性命圭旨》 説的“命由此立,性由此存”,命即名,性即姓,都是心中的本來面目。問他父母姓什麼,説無父母,是説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即“有情有性”,有生命的都有佛性;問他是樹上生的,是説一切草木皆有佛性;説他是石頭裏面長的,是説一切瓦石皆有佛性。儘管一切有情、草木、瓦石各自個體不同,但其本體卻無所不同,皆歸於空性,這空性之體就是金剛心。所以祖師從他身上取姓,就要他認識本來面目。走路象猢猻,便是本性所在。去掉犬旁,剩下胡、孫二字。胡字從古從月,古為老,月為陰,因而古月即是老陰。老陰於卦象為坤,是虛空本體,亙古不移,不生不的死,所以祖師説“不能化育”,這就是“無”、是“奧”。然而猴王欲學長生不老之術,本身有了分別,而且要學變化,當然不能取姓為胡。孫字從子從小,繁體字從子從系,子為孩,係為小,因而子系便是小孩,是赤子。《孟子》中説過:“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不識不知,但卻隱含着變化,正是猴王所要學的,所以取姓為孫。在胡、孫二字中胡為坤,是金剛之心體;孫字為純陽,乃是金剛之心性。也是説,胡為無極,孫為太極。識得金剛之心,見得金剛之性,便成金剛之身,就永劫而不移不死了。這 明心見性 的功夫,在宗教修持中為性功。祖師為他取名“悟空”,即叫他修行命功,而命功也在於悟修。修什麼?悟字從心從吾,能使吾心成空,或者我使自己心空的方法就是命功。因而,無論是性功還是命功,都是以認識本體和復歸本體為要。不認識性空,不回覆本體,要想長生不老,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其他一切有作為的法術,通通是歪門邪道,孫悟空一概不學。

孫悟空説去上山打柴七年,吃了七次飽桃,那山叫做“爛桃山”,爛是熟的意思。桃形象心,桃熟即是心熟。《黃庭盾甲緣身經·心藏圖》雲:“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達者心有二孔,尋常者有一孔,愚痴者無孔也。”人格的分別乃在於心智,心本要虛靈,孔越多就越靈。比如榆木疙瘩沒有孔,所以不靈;胡琴無孔便不響,玉笛無孔便無聲。所以心要靈,就必然要虛;孔越多,虛的程度也就越大,因而智慧也就越高。孫悟空在祖師洞中掃灑樵炊,毫無怨言,便是磨去野性的功夫。七年過後,心桃爛熟,七孔全開,不要祖師指點,便自然通徹法理;所以聽到高興處,便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正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祖師為他將三百六十旁門,如術字門中的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趨吉避凶,不能長生;流字門中的看經唸佛,朝真降聖,只是壁裏安柱,長生不得;靜字門中的休糧守谷、清淨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睡功立功、入定坐關等,也如窯頭土坯,不能長生;功字門中的有為有作、採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服婦乳等,更如水中撈月,長生不得。這些東西,一概被祖師斥作歪門邪道,根本與長生不老的大道相違背,孫悟空自然不學。然而,在今天的氣功界,許多人還將這些東西視為至寶,崇拜得五體投地,實在該請孫悟空用他的金箍棒當頭給他一棒,使這些人能夠清醒過來而回頭是岸。

大道在何處呢?到底該學什麼呢?只見祖師拿戒尺在他天靈蓋上敲了三下,便倒揹着走了。悟空悟着了讓他三更存心,從後門進步。敲三下在天靈上,是《詩·綢繆》中的“三星在天”是一句意思。“三星”又稱“參星”,二十八宿中又稱“心宿”,半夜三更便升起在中天。讓他存心,就是修心之法,別無他途。待他從後門去見祖師時,果然是祖師設的盤中暗謎,正是要他後天返還先天,此法稱作顛倒,謂逆修而成仙。其法要則在於性命雙修,是要從有而進空。所以他得了祖師的真訣後,出了大門,果見“東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顯明”,月從東方落,而日自西路升,全顛倒了。正是“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如仙”。成佛成仙,要靠金丹,而祖師給悟空傳的是金丹妙訣,卻同其他弟子談些公案比語、外像皮毛,這是悟空心靈福至的緣分。

説到孫悟空,大家都知道他的本事,七十二般變化和十萬八千里斤斗雲。但是,許多氣功師硬要把這説成是特異功能,其實完全歪曲了作者的本意。祖師認為悟空金丹根源堅固之後,還要防備三災(雷、火、風)的厲害。因而悟空要學本事,但祖師嫌他沒有腮,所以不傳他。“腮”字從肉(月)從心從田,即是肉質的心田,心田之中一定會長出心之華苗的。有心田,能長苗,就可以學到變化,那麼這變化主體是什麼呢?悟空沒有腮,並非沒有腮,不是有句成語叫做“尖嘴猴腮”嗎?其實是因為美猴王仍然是元心,還沒有發展到後天人的心思。沒有心思,就不會有變化,變化是人心的本能。悟空説他沒有腮,但卻有嗉袋,可以准折。嗉諧音作“術”,即已經具有心術。術即途,是路途之義,心路就是心靈的變化之道。已具心術,所以祖師教他七十二變,他“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可見,這七十二變不過是人的心理活動罷了,是人都會。沒有任何特異之處。心理活動的一個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念頭。念字從今心,現在心就是念,念頭一動,就是千萬裏。悟空説他能覆舉飛昇,結果一噸飯功夫卻只能去三裏遠近,祖師笑道説這是爬雲而已。因為神仙要朝遊北海,暮遊蒼梧,一日之間,遊遍天下,才算是騰雲。悟空聞説,感到非常難。祖師教他斤斗雲,一個斤斗即十萬八千里。所謂的斤斗,就是跟頭,是念頭的跳動翻騰;一念翻騰,便有十萬八千里路程。而從東方到西方,從此岸到彼岸,從苦海到樂土的距離正好十萬八千里。這就是説,一念善,當下即是佛國;一念迷,立即墮入地獄。地獄佛國,全在心中。正是第十七回菩薩對悟空説的:“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佛國與魔窟,只是一念之間,正是佛由心生,魔由心生,如第十三回唐僧對法門寺的和尚説的:“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而本心之中,卻一無所有,而是金剛心體。只要心念一動,便是變化騰挪。這正是佛教唯識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教義,三界萬物都是心識的變現。所以孫悟空一“抖擻精神、賣弄手段”,就變做了松樹。恰好祖師趕到,將他批評了一頓,並讓他哪裏來仍回哪裏去。因為“賣弄”已經違背了規律,有了好勝虛榮之心,離本心愈遠,且會陷入生死輪轉。趕他回水簾洞,是讓他迴歸本體,抱中守一。他跟祖師所學,無非是七十二變和斤斗雲。其實這都是自己本來所有,祖師不過點了點竅而已。,還是那句“只怕有心人”。心既然已有,便會生心動念,有善有惡,祖師説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説是我的徒弟。你説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意謂其他心思都可以賣弄,唯有“菩提心”是不可賣弄與人誇口的。如果連它都賣了的話,那麼神魂自然落入九幽了;沒有了菩提心,豈不是萬劫不能翻身了!所以悟空答到:“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説是我自家會的便罷。”這裏的“自家會”三字,正是“自家功夫自家會”,功夫不在身外求。人不從自身覓法,自心覓佛,臨了只能是一場空,而且會誤了生死大事。佛教謂“自歸依佛”,而不説歸依他佛,可見便是尋覓歸依自性佛。認得自性佛而成就法王身,乃諸佛成就之路,所以是“佛不度人人自度”。祖師的一番話語。並非是他狠心,而正是他慈悲度人的苦衷。逼出悟空認識到“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也就完成了他的心願。

   悟空東歸水簾洞後,每一步都是在收其放縱之心,而歸依自性金剛心,是在“會元”,因此我們稱之為“心路歷程”。回水簾洞也是用的斤斗雲,正是“當時過海波難進,今日回來甚易行。別語叮嚀還在耳,何其頃刻見東溟。”他第一個斬殺的便是搶走了他的子侄的混世魔王,正是在“收放心”。混世魔王是後天識神,住在坎源山水髒洞,是腎山腎洞。心本為乾,腎本為坤,結果腎王搶了心王的中爻,遂使乾變為離而坤變為坎。如今悟空殺掉了魔王,燒了他的洞府,奪回了自己的中爻,即是後天返先天,腎又變為坤而心覆成為乾。他辦的第二件事情,是從龍宮借寶。龍宮為下丹田,於卦屬坎,中間有根陽爻乾金,稱做“水中金”或“水鄉船”。它是仙家至寶,是煉丹的大藥,所以稱做“神珍鐵”。道家煉精化氣,就是要從水晶宮的精水中煉出金氣來。金箍棒就是元氣的象徵。它中間是烏鉛,是金精,兩邊用金箍箍住,説明怕它泄露;而且它長短隨心,如意變化,大到徹地通天,小到繡花針藏於耳;其重13500斤,正合一日一夜13500息,晝夜呼吸乃自然元氣。可見這金箍棒便是元氣之具象。悟空為元心元神,棒為元氣;它見到大聖,便瑞氣氤氤,正是心氣相依、神氣相抱。悟空上天入地,是因為三界唯心;金箍棒徹地通天,是由於氣滿太虛。到此為止,孫悟空的形象已經成熟,他的七十二變是心理活動,十萬八千是他的意念跳躍,一萬三千五百是由心念所形成的主張。

        《老子》説:“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這“窈冥界”自有真精,也就是1350號魂字的孫悟空。1350與13500數目相類,只是一零之差。金箍棒是元氣,魂則是精魂,所以下地獄到窈冥界是道家的“神氣還神”。將1350號的神魂從九幽地獄拔出,一筆勾銷,自然使之還元而不墮生死了。還元,就是合於本心。

   猿代表心,馬代表意,就是“心猿意馬”之説。心猿生心之後,即有七十二變;念動之後,便有十萬八千里;而心念之動全在於氣,因而得了元氣金箍棒;元氣留戀元神,因而到窈冥界收回自己的元神,使神氣相抱。然而,要想元氣留住元神,必須控制住意識之馬。“弼”是輔助、管理之意,因為意由心生,散亂不治,就會使心神不安,所以悟空上天便當“弼馬温”,是要温養意識之神,一個個驃肥體壯。意識之神養好了,但卻虧了心之元神,所以説“官封弼馬心何足”。心不足,便嫌官小,打下天界,又回到花果山去修心。

        修心一段,便可與天相齊,即是見到了金剛心體,所以與天地相齊壽。上了天,住在齊天大聖府,一邊安靜司,一邊寧神司,希望他能心寧神靜,而他也無牽無掛,逍遙自在。後來,管了蟠桃園,意識又張狂起來,偷桃,而且三二日一次,這是丹道家七日一陽生的説法。悟空不知不覺裏盜光了天地之間的陽氣;後來又去偷酒、偷丹,從而煉成金剛不壞之軀。正是《陰符經》所説的:“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身,小人得之輕命。”因此,孫悟空到了天上便行偷盜,是因為賊命、物、時、功、神的意識動於心,所以施行於天上,其餘之人莫能得知。三盜成功,則“固躬”而成不壞的身體。這一段是心縱齊天但意卻未寧,所以又打下凡去,繼續在水簾洞修心。

        孫悟空為陽,楊二郎為陰,這一陰一陽的賭鬥就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繫辭上》)而恰好太上老君扔下個太極圈,太極中包含陰陽兩儀,所以把孫悟空收了去。裝在八卦爐中鍛鍊,正是煉心。七七四十九日開爐,煉成了火眼金睛;這是煉出了元神,因為眼為神所。爐諧頭顱的顱,頭顱之所以稱“八卦”,是因為頭顱有八片頂陽骨。悟空蹬倒八卦爐,就是跳出了肉體軀殼,而進入了虛空,使外虛空與內虛空相合,成為金剛心體,不生不滅。這一步道家稱之為“棄殼成仙”,超然自在。但是他卻把自身的內院繁華當成了金剛實景,於是留戀於靈霄寶殿,要奪玉帝的寶座。其實是不願超出凡軀,而功虧一簣。

      悟空要奪寶殿,坐帝位,滿天神將都奈何他不得,原因是玉帝是陰神,悟空是陽神,因而只能相持不下。因為陰神是肉體的主宰,所以玉帝是人身首尾腹三界的領袖;元神是精神的主宰,他必須與虛空同體才能永存不朽。如果元神要佔據肉體三界,以之為不朽,就是本末倒置,熱情終究要壞。所以只有如來佛才能降伏悟空,因為他是西方虛空世教的教主。而且只有虛空才能與虛空相合,如來佛也是人體中的寂滅智慧。因為是空,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本性如如,所以才能降伏一切。他伸出手讓悟空去跳,結果就是跳不出他的手心。這就是《陰符經》説的“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宇宙就在人手掌上,萬物變化也由人身而生。孫悟空儘管變化騰挪,都是有為之心,均在宇宙之內,所以他跳到宇宙的邊上見到五根肉紅的柱子,卻無法超越開去。如來用掌把他推出西天門,就讓他跳出了三界外;但有指化五行山,把他壓在山下。用套語來説,這一段,他已“跳出三界外”,卻“仍在五行中”。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乃是宇宙萬物化生的根本元素,正是自然運行的規律——生克變化,所以壓在五行山下,即是“道法自然”。五行是生克規律,就是道的體用。

   悟空局於五行山下,住在五行之心,即宇宙的虛空之中,仍然有着自然和虛空的含義,而且是被壓在其中,並非自覺。所以還須進一步,連虛空的概念也要拋掉才行。這就是五百年後,由唐僧揭貼,一聲巨響,五行山粉碎,悟空跳出了虛空的牢籠,便是“不在五行中”,算是仙道成就了。連虛空的概念都沒有了,進入了金剛心體,便是涅盤自在,成仙作祖。成佛後幹什麼?這就是丹道家所感歎的“最後一句沒人説”。可是,《西遊記》卻甘冒大不韙,給我們揭示出來了——再入輪迴作眾生。再來作人,渡人,求得覺行圓滿而成佛。到唐僧救他時,五行山就成了兩界山,也即是先後天之別。五百年前,無空是先天之心,宇宙之心,其所證的心是自己的金剛心;五百年後,他被唐僧所收,成了人之心,並且幫助唐僧取經成佛,而自己也成了佛,其所證的心是宇宙大眾的金剛心。

這樣看來,悟空走了三步,分為兩段,前期是度己的小乘,經歷了齊天大聖的儒心修持的一步和壓在山中為仙的道心修持的一步,即由世間走向出世間;後期為大乘,經歷了度人成佛的佛心修持的一步。這是悟空的三級跳。從中又可以看出,孫悟空成了唐僧的人心,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先天氣質和本領,也即是説人心即是聖心和仙心,是宇宙的金剛心體。不過,墮入後天,人心雜染,泯滅了本性,因此,成佛的路就是去掉凡心的路,也即去掉魔性,自然金剛心體袒露,無染無著,頓現真如。唐僧前世為佛祖座前第二弟子,其實即坤卦的中爻,只因為糊塗不聽説法,遂被貶向東土,進入乾中;而乾之中爻則落入坤,遂成為東離西坎。悟空是元心元神,所以心明眼亮;唐僧凡心陰神(靈魂),所以糊塗愚痴。陰神必須投胎奪命,所以唐僧被觀音派南極仙翁送入殷温嬌體內,而天蓬元帥卻自奪豬舍而生,因此這兩個卻總是相互一氣。元心元性自然而然,不入輪迴,所以不用投胎奪舍,這就是孫悟空本領不變,沙和尚自為妖怪。怪字一聖一心,聖人之心,就是沙僧,是人的元性。所以這二人也是一氣相通。道家煉丹,講究金木土,水火土三家相見;具體到五臟,就是肺肝脾為一家、心腎胃為一家。悟空為金,又為金公(火);八戒為木,又為木母(水)。這二人又稱鉛汞化合、水火相濟,但卻離不開土,所以有個沙和尚(土)來調和。沙是土,土能和睦萬物,因此沙和尚的作用,就是調和金公與木母之間的矛盾,使二者融而為一。那麼,唐僧被稱做“和尚”,也該是土;唐僧諧糖,具有粘性,比如沙糖相合,就是兩個土。而唐僧正生在“中土”,所以五行土居中,合和四象。唐僧與沙僧,二土成圭,是丹道家的至寶。唐僧與八戒為一派,沙僧與悟空一派,因為兩個僧而使八戒與悟空相合一。八戒為識神,悟空為元神,使八戒不胡説,專聽猴哥的過程,就是轉識成智(元)的過程。也即是使後天之心轉為先天之心,也就到了西天。因此,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我眾生的金剛之心。

     唐僧生在中國,同我們大家一樣,都是東方人。只要是人,就具有人的一切特性,他能成佛,我們大家也 都能成佛。那麼他怎樣成佛的呢?他成佛的路也就是我們的路。下面,擇要談談人的成佛路。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中,引了一首張伯端的《即心即佛頌》:“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能聽望。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也是在説,心就是佛,孫悟空就是如來佛;孫悟空是心,如來佛也是心。沒有心佛有無等分別念,就是法身佛,無色無相,無有取捨,這就是金剛心。金剛心產生金剛智,金剛智就是如來佛。也同觀世音菩薩一樣,如來佛也是一種智慧的化身。如來佛代表的是滅寂智慧,金剛智慧,虛空智慧,孫悟空心智最猖狂的時候,只有用這種無為寂滅之智去降伏,而孫悟空唐僧最終都進入金剛心智之中了。觀音菩薩代表的是妙察心智,因悟空一有難解之厄,便去求助於觀音菩薩,其實是求助於自心的妙觀察智。通過微妙觀察,返照自心,照見了五藴皆空,自然就度過了一切苦厄。金剛心是真空,形象化就是西方;中有金剛智慧,即如來佛祖。唐僧修行,即用後天之心內觀返照,逐步磨去凡心,而顯露真性,寂滅成佛。所以唐僧修道,第一步就收伏心猿。心猿含義有二,一是指元心,二是指如猿猴。元心謂其本來是佛,猿心謂其好動被染,所以這一個心中有了兩層:元心猿心,也同潛意識和意識一樣。修心就是要把猿心變為元心,讓金剛心顯露。在修行人來講,收伏心猿,就是收伏自己的野性,而發下菩提正覺心,並用此心隨時覺照,剪除邪念。因為心為身君,能夠成此大事。悟空歸正,賜名“行者”,即謂人的修行開始,而心的修行也開始了。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打殺六賊”。六個賊名為: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原來是佛家所謂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合,而產生喜、怒、愛、思、憂、欲六識。這六種意識用事,貪婪、執着、喜怒、煩惱,日益戕在本性,給心君造成極大危害,乃是修道之大敵,必須先加除去,才能專心致志。所以心猿歸正後,果然容不得這般毛賊犯上作亂,一棒打殺。唐僧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被殺的六賊,正是人與外界接觸的感官意識,等於斷除了心念外馳的窗口。逼得唐僧不得不專心一志上西天,這就是“心猿牢拴”。觀音菩薩變成老母送緊箍咒,即通過妙觀察智而使心猿牢拴。“緊箍”照應“牢拴”。《西遊記》中,如來佛給了觀音三副箍子,分作“緊”、“金”、“禁”三箍。“緊”給了心猿,“禁”給了熊精,“金”給了紅孩。猿心不敢放逸,因而要拴緊;熊精代表元氣,與悟空“金箍棒”同類,不敢漏泄,所以被觀音戴上禁箍,做了守山(肉體)大神。因為元氣一盡,人立即死亡,有它守形山則人不死;紅孩又稱赤子、嬰兒,是人的元神,元神不能亂跑,所以觀音給他戴上了“金箍“,讓他做了善財童子。

第三步,是“意馬收韁”。古人收心猿意馬,是説心如猿好攀緣,意如馬好奔馳,都是修道障礙。然而,諸佛菩薩修行成道,也多是將六根轉為六智,將諸障礙變為利根,所以心猿意馬均可成為修道的利器。而且,意識乃是心性的延伸,是心之子,所以“意馬憶心猿“、“猿馬合作心如意”的説法。如今,既然心猿已經牢拴,意馬自然需要收韁,然後才能一心一意上西天。而馬上的鞍轡還是觀音菩薩送的,也是通過妙觀察智收服的。只要這意念之馬乾乾不息,一路奔走,專心專意,不愁到不了西天。也就是説,世上無難事,之怕意專人了。心意合一,志向堅定,便是修道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