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歷史常識>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故事

歷史常識 閲讀(5.28K)

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妻子名叫武姜,生了莊公和共叔段兩個兒子。莊公出生時武姜受到驚嚇,所以很厭惡他。莊公即位後,武姜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京邑,莊公答應了。共叔段到封地後,修築城牆超過了規定的長度,大夫祭仲請求莊公對此採取措施。

“多行不義必自斃”説的是什麼故事,暗示了什麼?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故事

   “多行不義必自斃”字面的意思是一個人做了很多壞事,也就是做了很多不易的事情之後,必然會自食惡果。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説,也就是説一個人做了很多很多的壞事之後,或許被他針對的那個人不需要做什麼,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這個做了不義之人的下場。

在春秋戰國時期裏面有一個比較大的諸侯國,也就是鄭國。鄭國裏面的第3位君主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鄭莊公便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鄭莊公是當時家裏的長子,按理説應該得到他的父母的寵愛。但是在他出生之前,他的母親做到了一個奇怪的夢,也就是因為這個夢,所以他的母親認為他是不祥的人,而不與他的親近,只寵愛他的弟弟。

     不但如此,鄭莊公的母親還設計陷害小,想奪走鄭莊公的翻王之位。在他的計謀被揭穿了之後,他的母親便將主意打到了鄭莊公的墳藩地上。開始了幾次鄭莊公都有同意給他,但是後來他的母親竟然得寸進尺,竟然想將京都要走。

後來鄭莊公,對於母親的貪得無厭實在是忍無可忍,最終是將其繩之以法。鄭莊公的弟弟在失去母親的庇佑之下,不得不與鄭莊公一戰,但是由於之前被庇護的比較好,所以並沒有能力,意料之中的敗給了鄭莊公。      這個故事便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最開始的起源了。

很簡單的一個故事,但是卻藴藏着一個很深刻的道理,無論是誰,不要有不義之舉,否則必將遭其反噬。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成語故事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成語故事是怎樣的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故事 第2張


1.多行不義必自斃,釋義為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2.這個成語出自《左傳·隱公元年》的“鄭伯克段於鄢”,講述的是春秋初期,鄭莊公和其弟共叔段爭權奪利、兄弟相殘的故事。


4.第二任國君鄭武公的夫人名叫武姜,這是她的歷史稱謂。在春秋時期,貴族女子最常見的歷史稱呼,是諡號加族姓。姜是她的姓,她的母國申國是姜姓諸侯國,武,是她丈夫鄭武公的諡號。
5.《左傳》中,婦女記錄名字的極少,除了這種歷史稱謂外,其他的一般為伯姬、仲姜——排行加姓,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姬大姑娘、姜二妹子。


6.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寤生和共叔段。生寤生時,“驚姜氏,故名寤生”。
7.對於“寤生”二字,歷史上雜説紛紜,有説難產的,有説做夢的時候生下來的(多神奇呀!),有説生下來窒息的……
8.各種説法都沒有確切的證據,但“逆生説(即難產)”最先出自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鄭世家》,又有後代學者從通假字研究入手,認可了這一説法,所以是後世普遍採取的説法。

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是由什麼故事得來的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故事 第3張

多行不義必自斃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釋義] 壞事幹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語出] 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郭沫若《武則天》第四幕)[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力勸莊公,説:“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着吧!果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築城池、屯田積兵,並讓其母親姜氏裏應外合,攻下鄭都。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

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後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 有什麼典故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故事 第4張


1.【出處】《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2.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一個成語,讀音是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意思是壞事幹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

其弟共叔段圖謀篡位,在封地內招兵買馬,修整軍備。鄭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諫莊公早除共叔段,以絕後患。莊公答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汝可拭目以待。

”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蠶食邊邑,且欲攻鄭都。莊公見時機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