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歷史常識>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的作者

歷史常識 閲讀(2.01W)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唐朝詩人。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武則天證聖元年(695)進士,官至祕書監,人稱“賀監”。性格曠達幽默,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合稱“吳中四士”。好飲酒,放蕩不羈,與李白、張旭等合稱“飲中八仙 ”。他的詩歌擅長寫景,七絕尤其擅長,風格清新雋永,充滿生活氣息。

賀知章

碧玉粧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是一首著名的詠物詩。春風拂面,楊柳依依,詩人有感於春天的氣息和楊柳的身姿,不禁發出讚美之情。

碧玉:碧綠色的柳樹,這裏也用來比喻美人。通常用“小家碧玉”來形容民間的美女,如樂府詩有《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

絲絛(tāo):絲帶。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的作者

在中國古代,柳樹是一個常見的而且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最早的有《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因為“柳”字與“留”字諧音,所以古人經常在離別的時候,折柳相送,以示依依惜別之情。秦觀就有“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柳永也説“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無不充滿了離愁別緒。

另外就是用柳樹來抒發古今之感,最著名的是東晉桓温的故事,庾信也在《枯樹賦》説:“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晚唐韋莊也有“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均不勝今昔之感。

然而,率真爽朗的賀知章卻與眾不同,他並沒有抒發離愁別緒,也沒有表達思古幽情。在他的眼裏,柳樹就是柳樹,春風就是春風。這也讓我想起了《五燈會元》裏的,唐代禪師青原惟信的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我想,賀知章一定是已經得個休歇處了。因此讀詩不能流於表面,要縱觀古今,融會貫通,有比較、有思考,方能體會其中真意,才能不斷髮掘趣味。

首句“碧玉粧成一樹高”,用一個巧妙地比喻,將柳樹比喻成一個小家碧玉的美人兒,渾身碧綠色的裝飾,亭亭玉立。“萬條垂下綠絲絛”,柳枝千條萬條,裊娜多姿,就好比美人的綠色的羅羣,垂下來的絲帶。這兩句描寫柳樹,真可謂得其神韻。以往寫柳樹的詩句,大多寫其物態,而不能盡其神韻。如初唐時期“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嶠也有“庭前花類雪,樓際葉如雲”,只有其形,而不得其神。而賀知章的詩句,我們一讀,心中就會浮現出一個春風擺柳,婀娜多姿的形象了。

後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就更為人稱道了。這首七言絕句,前兩句本來就已經起得很高了,後兩句要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才能配得上,否則就顯得倉促結尾,筆力不繼。然而這卻難不倒賀知章,他問道“不知道這柳樹的樹葉,是哪位裁縫剪出來的呢?原來是二月的春風啊!”古來評論家論寫春風的詩,都激賞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啊,明月何時照我還”,然而華仔以為和賀知章這一句比,還是稍微遜色一些。以剪刀比喻二月的春風,既美麗動人,又俏皮可愛。我們不僅可以腦補和煦的春風、窈窕的柳樹,甚至可以感受到一個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