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生活吧>学前教育>

俗虑尘怀,爽然顿释是什么意思

学前教育 阅读(8.7K)

“俗虑尘怀,爽然顿释”的意思是:世俗的忧愁烦恼,突然一下全部消释了。“俗虑尘怀,爽然顿释”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其原话为:“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表达了诗人心境上的转变。

俗虑尘怀,爽然顿释是什么意思

资料拓展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俗虑是什么意思

俗虑基础释义

1.世俗的思想情感。

2.指凡庸的思想感情。

详细释义,世俗的思想情感。唐戴叔伦《又酬晓灯离暗室》诗之四:“楚僧话寂灭,俗虑比虚空。”清沉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指凡庸的思想感情。

陈毅《莫干山纪游词》之五:“莫干好,最好游人多。飞瀑剑池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结伴舞婆娑。”俗虑造句,该功集佛家内功之大成,深奥精微,练时需屏绝一切俗虑杂念,但习练者又不可过分耽于练功,以免近乎于“贪”。

菩提树下,依然金光闪耀,演员们轻轻地舞蹈,透出一份平静宁和的气氛,荡涤着人们心中的俗虑与悲伤。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风生袖底月到波心是什么意思

答:风生袖底,月到波心的解释:

穿戴,穿戴打扮的,穿戴的样子,穿戴整齐,穿得不好,穿得不伦不类,穿得差的,穿得出去的衣服,穿得单薄,穿得端正。也有意思是日子如数,字间行里封锁着所有光阴的秘密,只因我与它生生不息。 沧浪记浮生,愿来日,自有清风生袖底。

谁可以翻译一下~~~急需啊~~~

中秋节那天,我刚刚病好。因为芸嫁过来半年还未曾到过隔壁的沧浪亭,就先让老仆人去跟沧浪亭的看守人约好不要放闲人进去。傍晚我跟芸和我的小妹妹,由一个仆妇和一个丫鬟扶着,老仆人带路,过石桥,进入园门向东转,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向前走。园子里有用石头堆砌成的假山,林木葱茏苍翠,亭子就在一座土山的顶上。顺着台阶来到亭子中间,向四周一望,最远能看到几里路以外。这时炊烟四起,晚霞灿烂。隔河对岸叫做“近山林”,是 地方官员跟中央特使宴饮相聚的地方,那时候正谊书院还没有开。拿一块毯子铺在亭子中间,我们就围着毯子席地而坐,看守人烹好茶端了上来。不一会儿,一轮明月升上林梢,渐渐感觉凉风吹进了衣袖,月亮映照在河心,尘世间的那些凡俗的忧虑顿时一扫而光。芸说:“今天这一游真让人高兴,要是驾上一条小船,在亭下来来往往,岂不更痛快!”这时候已经天黑了,想起七月十五那天夜里受到的惊吓,我们就相互搀扶着下了亭子回去了。吴地的风俗这一天晚上不论大家小户的妇女都出来,成群结队地游玩,名目叫做“走月亮”,沧浪亭幽雅清静,反倒没有一个人来.

翻译 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下面有文 语文好的帮帮忙!!!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我一定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收获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打架,正看得兴趣正浓,忽然又一庞然大物, 搬开山,拔倒树一样向我而来,原来是一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他吃了。 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便驱逐去别的院子。

赏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君画我绣,以为诗救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意思是什么?

“君画我绣,以为诗救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意思是:相公作画我来刺绣是需要作诗时的需要,即使粗茶淡饭,也可以高兴快乐一生。

这句出之沈复《浮生六记》,事实上,本书所记载的只有四篇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其余两篇已经遗失不复存在。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以游幕、经商、作画为业,可以说是业余文学爱好者。其《浮生六记》缘于东坡所云“事如春梦了无痕”,是以,沈复以手稿的方式记录了他的生活,合之为《浮生六记》。这本手稿,1877年才得以发行于世,此时沈复已逝世50多年。可见,当时他写《浮生六记》的时候,从未曾想过会风行一时,流芳于世。

事实上,本书所记载的只有四篇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其余两篇已经遗失不复存在。

“闲情记趣”写的是沈复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其中也夹杂着夫妻之间的生活。童稚时,明察秋毫,细察微物;后爱花成癖,将友人赠与的兰珍为拱璧;因惜枝怜叶,难以成树,仅为盆景。又曰插画,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至裁剪盆树,点缀盆中花石,详细记之。还有那“静室焚香,闲中雅趣”,可一窥夫妻俩人的生活情趣。好客小酌,必行对令,与诸君子,品诗论画,时有陈芸拔钗沽酒,共度良辰美景。

“坎坷记愁”记录了沈复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妻儿双亡,悲戚焉!沈复的妻子芸娘,能识字断章,绣艺精湛,心肠善良,一心想做一个好媳妇,却被利用从而因误会导致翁姑厌弃的地步。加上芸娘的母亲病故、弟弟出远门,身体每况愈下,又遭遇知己憨娘的贪图荣华富贵弃她而去,病情再次加重。有儿时结拜姐妹来信,邀约前去养病,自此儿女分离终身不得见。而过程中,穷困潦倒的生活令他们夫妻俩捉襟见肘,最终芸娘郁郁而终,沈复悲痛不已。后又父亲病死不曾见,接着又儿子去世,于沈复而言,人生之坎坷,怎一个悲字了得!

“浪游记快”描写了沈复从幕僚职业三十年以来,跟随他人游历山川河流,短短二十多页的篇幅,写尽了山河秀美。此卷写景写实,字句优美,画面感强烈,犹如画卷。长江初历,西湖畅游,岭西岭南皆有行。蜀中游河观妓,费百金,“半年一觉扬邦梦,赢得花船薄幸名”。此处不愿谴责沈复的狎妓之陋病,那个时代,大概男人都以此为生活小调。但对他费百金之举实有愤愤然,毕竟家有贤妻芸为家计勤俭节约,甚至病重后依然卖绣品为生,尽管这是后来发生的事。后沈复赴重庆府上任之际,登武昌黄鹤楼,游黄州赤壁,赏玩荆州画意。放歌长啸,人生之快意,在浪游之中。

幸而不弃,缓缓读之,美文佳句,尽在心中焉!一本《浮生六记》告诉我们:好的文字,并不一定需要激扬江山、评论时事,哪怕只是记录生平,也会流传于世。“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幸彼苍之厚”,且以这《浮生六记》的读书笔记告大家:勤于笔墨、偶记琐事,以记录生活的原滋原味,不必想着文字是否优美文采是否斐然,哪怕留给子孙回味祖辈的生活记忆,也是很有意义的。

《浮生六梦》佳句欣赏:

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花光好影,宝鼎香浮,若龙宫夜宴。司事者或笙箫歌唱,或煮茗清谈,观者如蚁集,檐下皆设栏为限。

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相离,忽焉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此心实觉耿耿。

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

轩临峭壁,飞凿小池,围以石栏,一泓秋水,崖悬薜荔,墙积莓苔。坐轩下,惟闻落叶萧萧,悄无人迹。

烟雨楼在镜湖之中,四岸皆绿杨,惜无多竹。有平台可远眺,渔舟星列,漠漠平波,似宜月夜。

纵横如乱叶浮水者,酒船也;闪烁如繁星列天者,酒船之灯也;更有小艇梳织往来,笙歌弦索之声杂以长潮之沸,令人情为之移。

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