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教育>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是什么意思?

教育 阅读(3.24W)

意思是:好:喜爱。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成语发音:shàng zhī suǒ hào,xià bì cóng zhī

成语解释:好:喜爱。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成语繁体:上之所好,下必従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上行下效 查看更多上之所好,下必从之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北史·李彪传》:“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轻死,楚王好瘠而国有饥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是: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出自《礼记·缁衣》。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最近在看《清平乐》,书和电视同步,获益匪浅。其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让我感悟最深。

《清平乐》讲的是帝王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才能能让百姓安乐,朝臣和谐。

在这部电视剧里,以皇后为主的嫔妃们厉行节俭,完全不因自己的喜好而让后宫、民间上行下效,哄抬物价。

张娘子在剧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妃子,任性胡闹而且得宠,这给有些人提供了作恶的机会,贾婆婆、许兰苕之流,不就是依附皇帝对张娘子的宠爱,一步步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宫斗的目的不外乎争宠,争宠是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利和更多的利益。宫廷如此,现实呢?不也如此吗?

生活中,羡慕身居高位、豪商富贾、成功人士的人不少,许多人喜欢效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为荣。

殊不知,这样一种无声的羡艳和效仿,在政界,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制造出诸多事端;在生活中,会形成攀比之风,从而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向上或者向往优裕富足并不是坏事,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心思不正,动机不纯,那就会朝着嫉妒记恨和恶意竞争发展。

一个人,“意难平”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许多烦恼,烦恼得不到正确合理处置和发泄,便会在心里抑积,久而久之,就会做出一些极端甚至悖理的行为。

执政者如此,管理者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喜欢什么,在下位的人喜欢的程度就一定会超过他们。

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原文:

夫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

译文:

人们羡慕声名的本性,就像水必然向下流一样,在上位的人喜欢什么,在下位的人喜欢的程度就一定会超过他们。陛下如果选拔人才,首先考虑道德品行,写作技巧只放在末位,则众多的士人就会雷厉风行地修养德行,四方就会闻风响应。

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意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解释

1、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2、出处:《礼记·缁衣》。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么意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表达的是什么

1、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2、基本解释:

上:居上位的人;好:爱好;甚:更厉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示例: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资治通鉴·唐纪·高宗上元二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么意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拼音:shàng yǒu suǒ hào xià bì shèn yān

【解释】: 上:居上位的人,好:爱好,甚:更厉害,是程度上超过、更加严重的意思。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扩展资料

典故

战国时代,有个小诸侯国滕国的国君滕定公死了,太子请他的老师然友到孟子那里去请教丧事该怎么办。孟子认为应当实行三年的丧礼,以尽孝道。然友回国把孟子的意见转告了太子,太子决定照办。

但是滕国的宗室百官都不赞成,因为他们认为鲁国和本国的先君都没实行过这种丧礼,这样做是违背了祖宗的规矩。太子又让然友去问孟子。孟子说:“这事不必求教他人。孔子就说过:‘君主死了,太子把政务交给太宰,一心守孝,他只喝粥,脸色深黑,一到孝子的位子上就哭,孝子一带头,大小官员没有不跟着致哀的。’

这就是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本人。”于是太子为定公守丧五个月,到下葬那天,太子表现得非常悲痛,给前来吊丧的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