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生活吧>教育>

绕梁之音是什么意思?

教育 阅读(2.74W)

意思是: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绕梁之音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绕梁之音

成语发音:rǎo liáng zhī yīn

成语解释: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成语出处: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成语繁体:繞樑之音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音乐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余音绕梁 查看更多绕梁之音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慢慢的把声容镇定,方才吐遏云之调,发绕梁之音,婉婉的唱道。”



绕梁之音是什么意思

绕梁之音,成语,读音为 rào liáng zhī yīn,释义为 美妙动听的歌声或声音,出自《列子·汤问》。

【词目】绕梁之音

【读音】rào liáng zhī yīn

【释义】美妙动听的歌声或声音。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晋·陆机《演连珠》:“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慢慢的把声容镇定,方才吐遏云之调,发绕梁之音,婉婉的唱道。” 【近义词】余音绕梁

绕梁之音解释

绕梁之音,汉语成语,拼音是rào liáng zhī yīn,意思是形容歌声美妙动听。出自《列子·汤问》。

延展

“绕梁”为古代名琴的名字,这一典故源于春秋时宋国右师华元的一段故事。

宋代虞汝明《古琴疏》记载:“宋(春秋时的宋国)华元献楚王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袅袅,绕于梁间,循环不已。楚王乐之,七日不听朝。樊姬进曰:‘君淫于乐矣。昔桀好妺喜之瑟而亡其身,纣好靡靡之音而丧其国。今君绕梁是乐,七日弗朝,君乐亡身丧国乎。’于是以铁如意捶琴而破之。”

这段话说的是:“绕梁琴”为春秋时宋国右师华元所有,华元把这一名琴贿送给了楚国国君楚庄王。楚庄王弹此琴,美妙的琴声绕于梁间,延长不绝,循环不已,后引为“绕梁三日”。楚庄王被这美妙的声音迷住了,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竟然连续七天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为此异常担忧,心中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夏桀酷爱妹喜之瑟,招致杀身之祸;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纣王误听靡靡之音,因此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您喜爱‘绕梁’之琴,竟然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之音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世。

华元为什么把这样名贵的琴献给楚庄王呢?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有一次,楚庄王率师侵略宋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睢阳,睢阳城中军民誓死守城,楚兵五个月未能将睢阳攻破。睢阳城内粮食都吃尽了,如果楚军再继续长期包围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右师华元主动请求夜入楚营,得到了宋文公许可。华元伪装成楚兵,一直进入楚国元帅子反(公子侧)的住所,坐上了子反的床,压住了子反的袖子,让子反动弹不得。子反被推醒,一见华元,大吃一惊,问:“你是何人?”华元说:“我是宋国右师华元。你不要害怕,我不是行刺你的。我受我们的国君之命到来,有事相商,请你们退兵。”子反问:“现在你们的情况怎样?”华元说:“实话告诉你,我们的情况很不好,无粮无柴,现在城内的人们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骨骸烧火做饭。”子反问:“既然到了这种情况,你们为什么还不投降呢?”华元说:“兵临城下,被逼签订投降盟约,我们的军民决不答应。军民誓死保卫都城,你们要是继续围城,我们的军民定和你们决死一战,与国家同存亡。你们如果撤兵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但如果你们不答应,今天你的命就别想要了。”说着就掏出了匕首。子反害怕了,说:“不必如此,有话好说。吾听说军事上的事‘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你怎么会把实情告诉我呢?”华元说:“‘君子矜人之厄,小人利人之危’,我认为元帅是君子,不是小人,所以不敢匿情。”子反说:“既然这样,我也不瞒你。其实,我军中也只有七日之粮了。如果过了七日城仍然攻不下,将自行班师。这样吧,明日我奏知我王,退军一舍(三十里)。你们君臣可不能失信啊!”华元说:“我情愿以身为质,与元帅共立誓词,各无反悔!”二人就在屋里设誓。子反感华元心诚,提出与华元结为兄弟。两人就结拜了。子反将令箭一支交给华元说:“你带上我的令箭,好出我营。赶快回去吧!”华元有了令箭,公然行走,直到睢阳城下,口中一个暗号,城上便放下兜子,将华元吊上城去了。华元连夜把他见子反的情况回复了宋文公。 

第二天一早,子反去见楚庄王,将夜里华元到来的经过告诉了楚庄王,说:“臣之一命,差点儿丧于匕首,幸亏华元仁心,将实情告于我,哀恳退师。臣已答应了他,乞我王降旨。”庄王固执地说:“宋国军民困惫如此,寡人当取睢阳城而归!”公子侧顿首道:“不可。我军只有七日之粮,臣已告诉华元了!”庄王勃然大怒,说:“你为什么把实情告诉了敌人?”公子侧答:“区区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难道我堂堂大楚反而不如人家吗?所以臣不敢隐讳!”楚庄王的情绪缓和了下来,说:“司马之言说得对!”立即降旨退军,屯于三十里之外。接着,两国订立了盟约,华元到楚国去做人质。

华元临行时带上了“绕梁琴”,到楚国后献给了楚庄王,其目的也许是消磨楚庄王的意志。据史书记载,楚庄王并没有怀疑华元的目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绕梁之音源于《列子·汤问》:“昔韩娥(韩国的一个善于歌唱的女子)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卖唱)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没有)去。”但《列子》的作者名列御寇(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为战国时的道家代表人物,比华元(?―公元前573年)晚一百多年。因此,这一成语应该源于春秋时期的华元献琴

绕梁之音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2495 成语 绕梁之音 注音 ㄖㄠˋ ㄌㄧㄤˊ ㄓ ㄧㄣ 汉语拼音 rào liáng zhī yīn 释义 义参“余音绕梁”。

见“余音绕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余音绕梁”之典源,提供参考。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1>东之2>齐3>,匮4>粮,过雍门5>,鬻歌假食6>,既去而余音绕梁欐7>,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注解〕(1)韩娥:指战国时韩国善于歌唱的女子。

(2)之:前往。

(3)齐:指战国齐国。

地约当今山东省一带。

(4)匮:音ㄎㄨㄟˋ,缺乏、竭尽。

(5)雍门:齐国的城门,地约当今山东省临淄县。

(6)鬻歌假食:卖唱以赚取食粮。

鬻,音ㄩˋ,卖。

(7)梁欐:屋梁。

即架在柱上,用来支撑屋顶的横木。

欐,音ㄌ|ˋ。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余音绕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列子》书中记载着一则故事:相传从前韩国有个女子韩娥,拥有一副好歌喉。

有一次,她要前往齐国,抵达齐国城门雍门时,因为旅费用尽,于是卖唱以赚取食物。

她的歌声极为优美动人,即使在她离去以后,人们都觉得歌声依然缭绕在城门的梁柱之间,持续了三日都没断绝,就好像韩娥还未离去。

《列子》文中是以“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来形容韩娥歌声的延绵不绝,后来“余音绕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歌声或音乐美妙感人,余味不绝,如清代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

……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

是用“余音绕梁”形容王小玉回环转折,直入云霄的高妙唱工,后世在使用此一成语时,即以这个语义为主。

但有时亦见用来形容话语的意味深长,如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评论欧阳修的古诗:“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不衍不支,宛如面谈,亦其得也。

所惜意随言尽,无复余音绕梁之意。”

则是说欧阳修的叙事诗虽洋洋洒洒、滔滔不竭,但可惜意味不够深远,所以“意随言尽”,没有余韵。

书证 01.晋.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一○:“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用法说明近义词:

反义词:辨识 参考语词 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