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生活吧>历史常识>

《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谁

历史常识 阅读(1.3W)

邓小平。邓小平(1904~199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

《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谁

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收到显著的成效。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4月又被撤销一切职务。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

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定义,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被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的两个老人指的是哪两位?

《春天的故事》里面的说的只有一位“老人”,指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多次到深圳的邓小平同志。出现“老人”的歌词:1、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里的时间线是1979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指的是邓小平,“画了一个圈”指的是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2、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这里的时间线是1992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指的还是邓小平,“写下诗篇”指的是之前的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已经逐渐成型,犹如是诗篇一样波澜壮阔。

扩展资料:《春天的故事》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

创作背景: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歌曲《春天的故事》里说的老人,指的是谁啊?

《春天的故事》里面说的老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于是,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祖国南部崛起了。

深圳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一开始就被认为肩负着改革探路的历史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首次来深圳视察,他对当时深圳的发展非常满意,视察结束后他还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充分肯定了深圳改革的成绩,同时鼓舞了深圳继续走创新之路、改革之路。

《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和圈指什么?

老人是指邓小平,“圈”是指邓小平到南方考察时,在地图上圈定了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扩展资料: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

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为蒋开儒个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对于邓小平的亲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词中将邓小平称为“一位老人”,而因为蒋开儒初到深圳时,深圳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他便将开创深圳特区描绘为“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面是不是说一个老人?老人是谁?又有什么故事?

《春天的故事》歌词里面的“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这首歌歌颂的是改革开放。

该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而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

该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有史诗般的气势,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 。蒋开儒和叶旭全亲身感受了特区的巨大变化,他们运用白描的手法,叙述的笔触,和亲切感人的语调,热情歌颂了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该曲曲作者王佑贵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曲调,以一种平和、亲切、感人的音乐为主题,塑造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形象,一个是邓小平的领袖形象,一个是拥戴领袖的大众音乐形象,这两个形象交替出现,并运用音区、音色、音调以及调性的对比,气势恢宏地展现了一幅史诗般壮丽的画卷。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一位老人指的是邓小平爷爷对吗?

是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起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是谁?

《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蒋开儒。《春天的故事》中三月的东北还春寒料峭,而深圳已是花红柳绿。

蒋开儒老师穿着一件短袖T恤衫出门迎我,他脚步生风,腰板挺直,额头闪着光,笑容里盛开着春天,说话的音调偏高,洋溢出兴奋和喜悦,一点不像80多岁的人。

蒋老师住的小区在梧桐山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蒋开儒这只从北大荒飞来的凤凰,在深圳经历了思想观念的涅槃。同时,他也为深圳的音乐文学创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有多首歌词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电视文艺星光奖。《春天的故事》歌曲由印青谱曲,张也演唱,1998年春晚,《走进新时代》唱响全国。

有人说它是《春天的故事》的姊妹篇。它巧妙地用三首歌曲将历史连接起来,唤起人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和思辨,并带出《走进新时代》这一新篇章。2009年,歌唱家张也曾给蒋开儒讲述在美国演唱《走进新时代》的经历。

她说每次只能独唱第一段,唱到第二段时观众往往全体起立,一边跟着她唱,一边拍手打着节奏,还有人激动得抹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