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生活吧>历史常识>

袁隆平是不是院士

历史常识 阅读(2.97W)
是。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杂交水稻是发现和转化,而不是发明对农业不熟悉的朋友可能以为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通过杂交让农作物出现某些人类想要的新的性状,是植物学家上百年前就发现的事实。著名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就发生在19世纪,那时中国还是清朝同治年间。玉米和小麦的杂交育种技术也都在百年前就有了。 很自然的,人们会想到给同样作为人类主粮的水稻也搞一下杂交,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良的水稻品种来。袁隆平是怎么开创出可行的杂交水稻技术的呢?这里大概是有49%的幸运和51%的努力吧。当时,袁隆平以及同时代的其他水稻育种专家都在海南育种,大家都想攻克杂交水稻技术。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和冯克珊在野外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成为了杂交水稻破局的关键实验材料。从后世影响来看,这一发现的幸运程度堪比中了500万次500万元的彩票。这株水稻天然没有花粉,也就不存在自花授粉的可能,这就给水稻杂交扫除了一个重要的障碍。有了这株野生稻,袁隆平提出的“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就获得了关键的不育系材料,并用3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开发和验证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1973年,袁隆平开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袁隆平这一贡献的意义在于他提供了一种大家都能用的育种方法,而不是培育了某个具体的水稻品种。实际上,从1973年到现在,经由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水稻品种从来没有占到过中国水稻种植面积10%以上的份额,但每一个杂交水稻品种都有着袁隆平不可磨灭的贡献。说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了饭,这是抹杀了其他育种专家的贡献,但在中国水稻产量提高这件事情上,袁隆平的确发挥了关键性的重大作用。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不是院士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杂交水稻是发现和转化,而不是发明对农业不熟悉的朋友可能以为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通过杂交让农作物出现某些人类想要的新的性状,是植物学家上百年前就发现的事实。

著名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就发生在19世纪,那时中国还是清朝同治年间。玉米和小麦的杂交育种技术也都在百年前就有了。 很自然的,人们会想到给同样作为人类主粮的水稻也搞一下杂交,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良的水稻品种来。

袁隆平是怎么开创出可行的杂交水稻技术的呢?这里大概是有49%的幸运和51%的努力吧。当时,袁隆平以及同时代的其他水稻育种专家都在海南育种,大家都想攻克杂交水稻技术。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和冯克珊在野外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成为了杂交水稻破局的关键实验材料。

从后世影响来看,这一发现的幸运程度堪比中了500万次500万元的彩票。这株水稻天然没有花粉,也就不存在自花授粉的可能,这就给水稻杂交扫除了一个重要的障碍。有了这株野生稻,袁隆平提出的“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就获得了关键的不育系材料,并用3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开发和验证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

1973年,袁隆平开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袁隆平这一贡献的意义在于他提供了一种大家都能用的育种方法,而不是培育了某个具体的水稻品种。实际上,从1973年到现在,经由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水稻品种从来没有占到过中国水稻种植面积10%以上的份额,但每一个杂交水稻品种都有着袁隆平不可磨灭的贡献。说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了饭,这是抹杀了其他育种专家的贡献,但在中国水稻产量提高这件事情上,袁隆平的确发挥了关键性的重大作用。

袁隆平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吗?

不是。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

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什么区别:工程院院士的成长,主要靠重点理工科大学和大量的工程技术实践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或技术专家,以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级科学人才,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成就的者。而以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级技术人才,是在工程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专家,两者虽都是高级人才,但工作性质不同,成才的影响因素也可能不同。同时,科学院院士主攻方向是理论方面,理论方面需要鉴定与甄别,所以认定的机构要权威些,工程院院士主攻实践方面,实践方面出了成绩,世人有目共睹,在鉴定与甄别方面就要省事些。

科学院主要以基础科学贡献为主,工程院偏向工程技术,二者的评选过程大同小异。

袁隆平是什么院的院士?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与2021年5月22日逝世。袁隆平是曾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为国家农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袁隆平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吗

袁隆平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做的方向是把一项理论转化成成果,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发明的,并用于生产生活中,做到了规模化实践而且很成功。

但杂交理论不是袁隆平发现的,溯源杂交和遗传理论应该是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

所以袁隆平是工程院院士而没有被评为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扩展资料: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条件:1、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3、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是什么院的院士?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袁隆平院士的教学成果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学生有邓华凤研究员,黄培劲。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

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

2003年,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DNA转基因进入水稻。

谁知道袁隆平是谁呀?

袁隆平(1930~),江西省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观察,偶然发现了一株特殊的稻子:共有10余穗,每穗有160~170粒。第二年,他适时将这独特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分离变异现象十分严重,原有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面对这一结果,袁隆平马上想到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顿悟到:那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当时,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上公认的难题,并且全世界都流传着“水稻是白花授粉作物,不良基因早已淘汰,既然自交不退化,那么杂交就没有优势”的观点。但袁隆平并没有因这些固有的说法而退缩,他坚信杂交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从此,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夏季骄阳似火,正是南方水稻的扬花季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踏烂泥,手拿放大镜,像猎手搜寻猎物一样,在安江农校农场的稻田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都无所收获,两手空空。

直到第14天,袁隆平才发现了第一株雄蕊退化的水稻不育株。在九个月时间里,他前后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并对它们的杂交第一代和第二代进行了研究,向世界吹响了“绿色革命”的号角。1975年,由袁隆平任技术总顾问的杂交水稻试验田第一次获得成功,为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试种推广杂交水稻培育了大量的种子。

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3600亿公斤,并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三系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袁隆平没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美国学者巴来伯格赞扬道:“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打败了饥饿的威胁;是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生活。